一笔一画勾勒情怀,一雕一凿“诉说”文化。4月28日,记者在永靖县白塔木雕产业园看到胥元明时,他正伏在榆木案前,青筋凸起的手执钢凿斜斜刺入木理,碎屑纷飞间,一朵牡丹在门楣上悄然绽放。40年的光阴,他让冰冷的钢铁与温润的木纹跳起双人舞,将“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魂魄,镌刻进每一道飞檐斗拱的肌理。
作为胥氏建筑第七代传人,胥元明背着祖传墨斗丈量西北大地。曾带领他的团队修复了夏河县拉卜楞寺古建筑群、兰州大学至公堂等。2015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修复技艺”传承人。2023年白塔木雕产业园投入使用,将周边相关企业及人员整合到产业园,为古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广的平台。
推开“河州工匠工作室”的大门,几十件濒临失传的传统工具在柜中沉睡。胥元明摩挲着祖传的“开山凿”笑道:“这把凿子比我的皱纹还深。”2018年工作室申报的4项工法,通过省级认定,成为行业施工标准,让口耳相传的技艺成为可复制的文化基因。当年轻学徒用标准化流程雕出第一朵牡丹纹时,胥元明眼眶微红:“比我自己得奖还高兴。”他说将利用产业园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将工作室的职能发挥好,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把凿子、一块木板,一凿一雕,就是40余载。在机器轰鸣的时代,这位白塔木匠依然相信:当钢凿吻上木纹的刹那,便是匠心与时光最庄重的盟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