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故,生在南方长在南方的我,一直以来总是对馒头、包子、水饺、牛肉拉面之类的面食情有独钟。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在我上下班的必经之地——南龙商业街,一家牛肉拉面馆飘出的羊杂汤的香味勾起了我的食欲。
刚一落座,热情的老板就端来了一碗香喷喷的羊杂汤,说是先暖和暖和身子,然后再给我拉面。老板年纪不大,四十多岁,人很精神,一看就是个实在人。他的妻子长得小巧,头上系着花色包巾,见人满脸笑容。闲谈中得知,老板姓马,夫妻俩均为回族。这家夫妻店开了好几年,他们来自甘肃省临夏州广河县。等我要的面做好后,趁空闲,马老板坐下来与我聊了起来。我一边吃着,一边听他讲家乡的美食。
广河位于临夏州东南部,这里黄土绿茵、水草丰茂,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为广河羊提供了自由生长的天然环境。规模化养殖的广河羊,肉质上乘,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肉质肥美,在广河人走南闯北的故事里,造就了闻名遐迩的河州味道。
马老板告诉我,广河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粮改饲示范县、国家肉羊集群发展项目县,“人人爱牛羊、家家善养殖”是广河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广河县发挥养殖优势,倡导科学养殖、绿色养殖、标准化生产,将饲草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服务等各环节进行优化整合,集中力量发展牛羊产业,牛羊全产业链初步形成。
马老板说,羊肉的做法多样,煎烤炖煮涮,无一不体现中国人对舌尖美味的极致追求。说到牛肉拉面,他说,一碗正宗的牛肉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一清”指的是汤清,牛肉熬制的清汤必须掌握好火候;“二白”是指白萝卜片,被切得薄厚适中,浸在面汤里,既有面汤的味道又有萝卜的清香;“三红”是指辣椒的红色,是拉面里的配料;“四绿”则是指香菜和青蒜苗的绿色。缺一样,就不叫牛肉拉面了。
得天独厚的高原自然条件,赓续传承的牛羊养殖习俗和绿色健康的现代养殖模式,造就了广河羊肉鲜、嫩、清、润的高品质特点。其肉质细嫩,色泽红润,不膻不腻,配以纯正独特的调料和恰到好处的火候,煮熟后汤汁清亮,鲜味醇厚,入口嚼劲十足,口感嫩滑多汁,回味饱满持久,色香味俱佳,深受消费者喜爱。听了马老板的一番介绍,让我对广河羊肉与牛肉拉面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后来,我经常去马老板的面馆吃饭,或点上一盘手抓羊肉,或邀上三五好友整上一只烤全羊,那份快乐不言而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马老板有了一定的交情,他为人豪爽,有很多心里话也愿意跟我说道说道。再后来,得知马老板作为家中长子,20年前带着养家糊口的责任,只身一人外出闯荡,没有资金,也没有经验,除了一颗憧憬未来美好生活的心,可以说一无所有。在温州打工时,他克服各种困难,学习牛肉拉面技术和餐饮管理方法,还利用仅有的休息时间去考察市场,为自己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最终,他将开拉面馆的目标锁定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每天骑行二十多里,四处寻觅店面。由于创业资金短缺,他舍不得付旅馆费,找不到安身的住处,就睡在网吧里过夜。后来便住到了广河人在温州开的拉面馆里。“没有老乡们的支持和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马老板不无感慨地说。
马老板的牛肉拉面馆终于开了起来。南龙商业街上,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和熙熙攘攘的人流,让他在开业的头一年就赚了十多万元,第二年纯利润将近二十万元。而今,马老板在温州先后开了四家牛肉拉面馆,并把弟弟妹妹们都接过来了。据说,他还在广河县城买了房子,年迈的父母在家里乐享晚年,年幼的孩子进入了县城最好的学校,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没想到,一碗小小的牛肉拉面,就这样通过广河人的努力,让他们彻底实现了脱贫致富,迈上了奔小康的道路。
许是特别钟爱面食的缘故,每当我坐在马老板的面馆里,看着一团生面被扭转拉扯成细细的面条,入锅,出锅,浇汤,放入葱花、香菜、萝卜、牛肉,最后冒着腾腾热气被端到面前时,总会滋生出一种发自心底的幸福感。
我知道,那就是厚道甘肃,河州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