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融媒记者 刘刚林
“孩子的评估结果出来了,是孤独症。”近日,在州中医医院儿科,一位家长收到医生的诊断结果,难以相信自己的孩子患上了孤独症。
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今年的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世界孤独症日前夕,记者采访了州中医医院儿科副主任魏亚娜,带大家一起了解孤独症,早期识别孤独症,让“孤独花园”里的花儿更好绽放。
魏亚娜说,孤独症医学上全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孤独症患儿被诗意地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主要特征为社交障碍、语言发展迟缓、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多数患者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孤独症对一个人的学习、就业、婚恋、日常生活都有严重影响。遗憾的是,人们对孤独症认识不足、误区很多,造成许多孤独症儿童没有被发现、治疗。
误区一,认为孤独症是性格内向:孤独症患者不社交并非单纯的性格内向,他们往往存在神经发展性功能障碍,听不懂别人的话、看不懂表情,也不知道如何回应,而不是不愿社交。
误区二,觉得孤独症长大就好了:孤独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发育障碍,由基因等因素导致,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好转。
误区三,认为孤独症是罕见病:实际上,世界范围的孤独症发病率大约在1%,而且发病率还在持续上升。
误区四,将孤独症与抑郁症混淆:孤独症是神经发展类基因疾病,从受精卵形成就注定,通常在2—3岁左右被发现,需要终身干预训练且无法治愈;抑郁症是精神心理类疾病,通常在青少年、成年后突然发病,可以通过心理、药物等治疗。
误区五,以为孤独症患者都是天才:实际上有特殊才能的孤独症谱系人士只占整个孤独症总数的5%—10%,大多数孤独症患者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
魏亚娜说,孩子的健康成长始终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家长们提高警惕。
在社交互动方面,如果孩子出现对他人呼唤缺乏回应,或是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又或是很少与他人有目光对视,和人交流常常眼神游离。
在语言发展上,孤独症孩子往往存在明显的问题。有的孩子到了该说话的年龄却迟迟不开口;有的即便会说话了,也存在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异常。如常常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或者在表达自己想法时,用词和语法混乱,甚至在交流中,不能根据情境做出恰当回应。
在行为模式上,如果孩子有刻板重复的动作,如不停地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而且这种动作是频繁且无目的的;对某些特定物品过度痴迷,生活作息和习惯非常固定,一旦稍有改变就会极度烦躁不安、哭闹不止,这些都可能是孤独症的信号。
魏亚娜说,为了早期识别孩子是否有孤独症倾向,家长要做个细心的观察者。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孩子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定期带孩子进行儿保检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如果家中有孤独症孩子,家长应该为孩子做出全方位的准备和改变,从而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帮助。以下是几点具体的建议。
教育和理解:家长需要学习和了解孤独症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以及如何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
情感支持:家长需要给予孩子额外的情感支持,建立稳定、有爱的家庭环境,让他们感到被接纳和理解。
适应性调整: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调整家庭环境和家庭活动的安排,使其适应孩子的节奏和需求;也要调整对孩子的期望,看到他们的优点和潜力。
魏亚娜说,孤独症儿童越早接受干预,效果往往越好。一般来说,一旦家长或医生发现孩子有孤独症的迹象,应立即开始干预。根据科学研究,孤独症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通过观察其行为特征被诊断出来,而此时正是进行干预的最佳时机。
如何让孩子远离孤独症?魏亚娜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陪伴,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家庭成员之间要保持良好的互动,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与同龄人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技巧,让孩子在集体中学会与人沟通、合作与分享;多带孩子去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让孩子接触不同的环境和人,拓宽孩子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