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茹萍 通讯员 马吉志
近年来,广河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一批批青春力量。他们通过“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扎根基层,用奋斗书写精彩人生。
阳春三月,该县城东中学的教室里书声琅琅。语文教师骆晓梅正声情并茂地讲解《老山界》,孩子们时而低头记录,时而抬头回应。这样的场景,在骆晓梅的教学生涯中每天都在上演。这位从宁夏石嘴山走出来的姑娘,用4年求学、1年支教、3年深造的时光,将自己的青春与西部基层教育紧密相连,成为青年扎根基层的生动缩影。
2020年,刚从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骆晓梅,加入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奔赴东乡县锁南中学。一年间,她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教师,在黄土高原的讲台上完成了从“师范生”到“新教师”的蜕变。
“那一年对我意义重大。我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深深爱上了临夏这片土地。”骆晓梅说,这段经历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
2021年,重返校园攻读硕士期间,骆晓梅以支教实践为镜,系统补齐教学能力短板,坚定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
2024年,研究生毕业时,临夏州人才引进政策为骆晓梅打开了新的大门。广河县的人才保障措施及城东中学的朝气吸引她来到这里。
走进城东中学,教学楼上“有镜润德 行必致远”的校训格外醒目。作为广河县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该校通过专题培训、“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举措,为骆晓梅这样的新教师搭建成长阶梯。
“广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才引进政策切实,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骆晓梅说,自2024年入职以来,在资深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已能娴熟设计分层作业,让课堂生动起来。
傍晚的办公室里,骆晓梅仍在批改作文。她深知教育是改变命运、推动发展的根本,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立志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
“广河已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会像爱家乡一样爱这里,为孩子们上好每一堂课。”她笑着说。在备课本的首页,她工整地写着:“扎根越深,成长越壮。相信今天的努力,终将换来满园桃李。”
如今,越来越多的“骆晓梅”涌现,广河县落实好相关待遇,保障青年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据统计,近几年,该县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274名,其中教育类160名、卫生类65名、综合类49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3名、“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43名、省部共建师范类院校本科生113名、医学类普通高校本科生65名。他们用脚步丈量广河热土,将个人理想汇入国家发展长河。正如骆晓梅在备课本扉页所写:“向下扎根的力量,终将托举起向上的太阳。”
记者手记:从黄河之滨到广通河畔,骆晓梅的故事折射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坐标。当“到西部去”从口号化作行动,当政策温度遇见青春热血,广河这片土地正见证着“小我”与“大我”的同频共振。祖国需要处,皆是星辰大海;基层天地间,自有壮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