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宝爸宝妈们,新生命的降临,本应充满喜悦与希望。然而,有一种悄然隐匿的疾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却可能给这份喜悦蒙上阴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州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医师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被称为肺透明膜病。简单来说,宝宝的肺泡就像一个个小气球,正常情况下,有一种叫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润滑剂”,能让这些小气球轻松张开和闭合,保证气体顺畅交换。但如果宝宝体内缺乏PS,肺泡就变得像被胶水粘住一样,难以正常工作,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呼吸问题。
二、哪些宝宝容易中招?
早产儿:是最主要的高危因素。胎龄越小,发病风险越高。比如,小于30周的早产儿,约70%以上可能遭遇RDS;而大于36周的早产儿,发病率则大幅降低至1%—5%。
剖宫产宝宝:尤其是择期剖宫产的宝宝,由于没有经历自然分娩的宫缩刺激,体内促进PS分泌的激素不足,肺液转运也受影响,RDS发病几率会增加。
糖尿病母亲的宝宝:妈妈患有糖尿病,宝宝即使是足月儿甚至巨大儿,也可能因PS合成受抑制,比正常宝宝发病风险高5—6倍。
围产期窒息的宝宝:缺氧、酸中毒等情况,会抑制肺泡产生PS,进而引发RDS。
三、发病时有什么表现?
呼吸急促:宝宝呼吸频率明显加快,每分钟超过60次,胸脯快速起伏。
呼气呻吟:呼气时会发出微弱、持续的呻吟声,这是宝宝在努力克服呼吸阻力。
皮肤青紫:嘴唇、脸蛋、手脚等部位会呈现青紫色,这是身体缺氧的危险信号。
吸气性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会明显凹陷下去。
四、怎么诊断和治疗?
诊断方法:
详细问诊:医生会仔细询问宝宝的胎龄、出生方式、妈妈孕期情况等,从中寻找线索。
症状观察:根据宝宝的呼吸表现、青紫程度等典型症状初步判断。
辅助检查:常用检查有肺部超声、胸部X线检查、血气分析等,其中X线能清晰地看到肺部呈现毛玻璃样改变、支气管充气征甚至白肺等特征性病变;血气分析则通过检测血液中氧、二氧化碳等指标,判断宝宝的呼吸功能状态。
治疗手段:
一般护理:精准控制宝宝的体温保持在36.5℃,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合理安排液体和营养供给。
氧疗与通气支持:从吸氧、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到机械通气,根据宝宝病情逐步升级呼吸支持方式。
PS替代疗法:给宝宝补充外源性的PS,就像给“生锈”的肺泡“上油”,让肺泡恢复正常工作,显著改善病情。
五、如何预防?
产前转运:对于可能早产的孕妇,提前转运到有救治RDS能力的医院,为宝宝出生后的救治争取时间。
产前激素治疗:给有早产风险的孕妇使用激素,促进胎儿肺成熟,增加PS分泌。
宝爸宝妈们,了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我们守护宝宝健康的重要一步。希望每一个小天使都能远离疾病,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你还有疑问,欢迎随时咨询州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