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姝 马博文
丝路古韵展新姿,黄河涛声传四海。3月5日,正值惊蛰节气,在春气萌动、万物复苏的季节,临夏国际传播中心正式启动运营,催生临夏在国际传播领域的无限潜能。
太子山下镌文明,八坊巷里绽芳华。临夏不仅是《禹贡》记载的“导河”之源,还是新时代丝路文明交融的魅力之都。在这里,民族团结的乐章与黄河生态的绿色交响共鸣,千年彩陶的文明密码与现代发展的创新基因交织碰撞。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孕育出别具一格的文化景观,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素材。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走向世界的名片。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临夏深知,“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正是基于这一信念,激励着“临夏故事”不断破圈“出海”,开拓国际传播的新天地。
尽管临夏国际传播中心刚刚启动,但在此之前,临夏就已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国际传播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从未停歇,也在无限进步,包括临夏州融媒体中心在内的各县市融媒体中心相继拍摄制作的《英语说临夏|临夏彩陶》《英语说临夏|永靖渔光》《文化瑰宝:走进东乡族擀毡技艺的世界》《走进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炳灵寺石窟》《田野里的美味:东乡地锅锅》《Get广河人的“硬核甜蜜”》等作品被中国日报社、中新社、中国国际电视台、甘肃国际传播中心等采用、转发,向海外受众立体呈现了临夏发展的新气象、新变化,获得海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
此次启动运营的临夏国际传播中心设在州融媒体中心新媒体编辑部,依托马瑞鹏国际传播工作室及全州具有国际传播专业素养的特约通讯员,建立工作专班。他们将负责选题策划、视频摄制与剪辑、文案翻译及发布国际传播产品等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向世界展示临夏。
“我们将深化与中国日报社、中新社、中国国际电视台等央媒的合作,借力其海外社交平台覆盖全球用户的传播网络,推动临夏从‘地域性名片’升级为‘国际性IP’。”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马瑞鹏对临夏国际传播中心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文明互鉴启新元,美美与共绘长卷。
畅想未来,当沙特网友为河州牡丹点赞时,他们看到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当法国设计师运用彩陶纹样时,他们触摸的是非遗活态传承的中国经验;当东南亚客商品尝牦牛制品时,他们感知的是产业富民道路的中国品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临夏故事”将成为世界感知中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全景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