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各地学校迎来开学季。在这人群密集、交流频繁的时期,鼻病毒作为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之一,容易导致普通感冒,其传播风险不容忽视。了解鼻病毒、掌握预防措施,对于保障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至关重要。
什么是鼻病毒?
鼻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早在1956年,人们就从普通感冒病人的鼻咽分泌物中分离出了它。因为这种病毒特别喜欢在鼻腔里生存,所以被叫作“鼻病毒”。它喜欢在33℃—35℃的环境中生长,这恰好是我们鼻腔的温度。
截至目前,已经发现多达169个鼻病毒型别,正是这些型别的多样性,让人们很难对它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感染后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得过后还会再得吗?
鼻病毒感染后常表现出鼻塞、流鼻涕、打喷嚏、鼻痒、喉咙痛,还可能伴随头痛和疲劳等症状。大多数人感染后症状较轻,体温通常正常或略微升高,一周左右即可自愈。但对于儿童、老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如哮喘加重或下呼吸道感染。
感染过鼻病毒后,有可能还会反复感染。这是因为鼻病毒型别众多,感染某一种型别后产生的免疫力不会对其他型别提供保护。同时,这种免疫力的维持时间很短,所以反复感染鼻病毒是很常见的现象。
哪些人群更容易被鼻病毒感染?
各年龄段的人都容易感染鼻病毒,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更易感染。成年人在身体防御功能降低时,也容易让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入侵的鼻病毒迅速繁殖,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此外,学校和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极易引起鼻病毒的传播流行。
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接触传播:通过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导致的直接接触传播。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表面后,再触摸口、鼻等黏膜而导致的间接接触传播。
飞沫传播:通过被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释放的飞沫进行传播。鼻病毒非常顽强,可以在皮肤上存活几小时,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甚至数天。它对酒精有一定抵抗力;酸性环境和高温能让它“缴械投降”。
如何预防鼻病毒感染?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特别是外出归来或接触公共物品后,应按照六步洗手法,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至少持续20秒。打喷嚏或咳嗽时,务必用纸巾或手肘遮挡,以避免飞沫传播。
2.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注重饮食均衡,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每天进行适量运动,确保充足睡眠,增强身体抵抗力;室内勤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3.科学佩戴口罩
乘坐公共交通及在人员密集场所应科学佩戴口罩。口罩不仅能阻挡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还能起到鼻腔保暖和增湿作用,有助于缓解感染后的不适症状。
4.注意环境卫生
定期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如手机、门把手等。如出现感冒症状,尤其是儿童、老人或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注意休息,症状加重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