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河滩镇正月十五的大事之一,就是送火把。
这一天,男人们都忙着扎火把。先找来干燥的玉米秸秆,然后用麦草秸秆扎上腰把,在玉米秸秆上捆上12道,捆得结结实实,扎好后,把院落里张贴的钱马,塞进玉米秸秆做成的火把里,这样一个正月十五的火把就扎成了。火把一般有5-6米长,有成年人的一抱粗,年轻体壮的成年人扛在肩上刚刚好。小孩子的火把要小一点,长2-3米,里面塞一些彩色的钱马。
太阳落山后,吃过晚饭,女人们把院落里里外外打扫一番,把春节期间的垃圾全部扔到院外,门前堆上麦草、纸屑,大人孩子穿上防烧的厚实衣服。这时候,大人们让孩子瞭望放哨,得知村里有人点火了,吆喝一声,呼唤着把家里的男女老幼都叫到大门外,点燃三个火堆,让家里人一个一个跟着跳火堆,大家跳得不亦乐乎,寓意来年平安、健康、顺利。
每年跳火堆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最开心的,叽叽喳喳跳完这家,又去跳别家的。鞭炮声、孩子们欢快的吵闹声和妇女们寻找孩子的呼唤声交织在一起,这时袅袅的烟火气弥漫着整个村庄。
跳完火堆,青壮年的男人们带着自己家的孩子,扛着早已扎好的火把,出了家门,去送火把。每年送火把时,苏孟村的火把都是先提到官场里,等全村的火把都集聚的差不多了,眼看着天色暗下来,能看到河对面山上北塬的火把星星点点地亮起、看到大庙山上或更远处的山上也亮起星星点点的火把时,村里有威望的老人大声吆喝一声:“点火”!这时,有专人为众人燃起一堆麦草,村里的男人们一个一个排队点燃火把,擎着火把,沿着二队场下面的村道,向每年送火把的河边空旷地奔去。这时候,远远望去,一条长长的火龙逶迤在夜空下,在村道上蜿蜒舞动,十分壮观。人们扶老携幼,挤在狭仄的土路上瞧热闹。
日子过得红火了,爱热闹的村民早预备了大墩子炮,放在路口,等火龙到来点燃,“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咚——啪——”“咚——啪——”的烟花升上村庄的上空,照亮了夜空,一朵朵绚丽的烟花竞相绽放。
浓浓的硝烟味儿以及麦草玉米秸秆焚烧的烟味儿弥漫在二队场和通往河边的村道上,红红的火把照亮了仄仄的道路。人们喊叫着,说笑着,观看烟花和火龙,眼睛都不够使。送火把走完村道,人们拥挤着来到了河边的耕地里,这儿地方宽阔,人们也不再拥挤了,一个个都在坑坑洼洼的田野里跟着火龙奔跑,最后来到了送火把的终点站。第一个到达的村民把火把扔到地上,后面的村民们一个个紧跟着把火把扔到上面。很快,一个巨大的火堆就攒起来了!红红的火光照亮了田野,照亮了村民们兴奋的脸庞,照亮了夜空。人们围着火堆谈论着今年的火堆红不红、比往年怎么样、来年的庄稼能否丰收等等。
“让开——让开——”,伴随着吆喝声,一个叫孟文忠的壮汉拿着一根长木棒,待众人让开后,他把长木棒的一头插进火堆,双手紧握另一头,用力一跃,腾空而起,跃过熊熊燃烧的火堆,引来村民们一阵叫好声。不甘示弱的年轻后生们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着跳,也有人在众人的推搡下,勉强跳火堆,“哎呀”一声,一不小心跌落火堆,人们一边哄笑,一边七手八脚地将其拉出来,扑灭身上的火。
火焰旺旺地燃着,越来越高,越来越亮,年轻人们再也不敢跳了。这时,有几个力气比较大的中年人用长木棒挑着火堆,让火堆燃烧得更充分、更旺、更红火。人们守着自己村火堆的同时,也眺望着远处,“北塬的火把送出来了”“大庙山深处的火把送出来了”“汪胡村的火把也送出来了”……村民们说着笑着,对比着今年各处的火把哪个更红更旺,都在期盼着来年庄稼有个好收成,期盼着家里的日子和光景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