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胜
距离1956年11月19日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已经68个春秋了。
回望岁月历程,临夏如同沉睡在大地深处的古老化石,用饱经沧桑的历程,挥写着坚韧不屈的发展轨迹,演唱着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发展故事。
曾经的日子抡得像锄头一样紧。因为贫困,一些年轻学子半路辍学,继续守护上一辈苦守的时光;因为贫困,熬不住的乡亲远走他乡;因为贫困,好多后生娶不到媳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十八大以来,临夏人沐浴时代的暖风和阳光,踏上了新征程。一切都在暗暗变化,一切都在悄悄发展,一切都在慢慢孕育。经过一届届党委政府的努力,温暖人心的政策春风般吹拂临夏大地,让这块古老的土地经历了辞旧迎新的盛宴。
依偎于大夏河畔的临夏,泛起了碧绿如涛的希望,一层层泛起的麦浪,起伏于山谷间,掀起了人们心头的笑意。遍布于山塬河谷的绿影,如同铺在天地间的幸福之网,让乡亲们欢快的心迹如同跳动的音符,演奏着全新的旋律。绿波掩映的古道,拂去了往日的烟尘,滋润着干燥的土地,染绿了明天的梦想。曲折环绕的流水,除去旧日荒草,换上今日盛装,泛起新的生机,映照着碧蓝的天空。
一场脱贫攻坚的战役,催生了临夏的产业,开辟了财源,增加了收入,让乡亲们走上了致富之路。为了让大家尽快过上好日子,各级党委政府伸出真情之手,一边引路,一边指导,改变传统模式,为乡亲搭起了舞台,一场产业致富、脱贫的大戏拉开了帷幕。原本散乱的、零星的种养业,为了形成规模和效益,各找各的角色,各显各的身手,一县一品、一乡一品成为他们唱响致富大戏的标杆和启迪。早期传统产业开始改头换面,开始脱胎换骨,原本不起眼的高原夏菜、百合、莜麦、苜蓿、红豆草、燕麦长成了阵势,壮大了实力,有了固定的“根据地”,引人注目。生态农业、蔬菜水果、花卉药材、畜牧产品、田园旅游也相继登台亮相,打擂比武。资源孵化着资金,资金孕育着资本,于是,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当家作主,穿着临夏盛装,翩翩而舞。三产、商贸这些粉丝也随缘相聚,让沉寂的土地闹腾起来。贫瘠的土地,经过辛劳汗水的浇灌,开出了艳丽的花朵,拓出了一条富裕之路,希望之花开遍了田野。
道路奏响华美乐章。田间道路、乡村公路、贯通四县的旅游大通道、临大高速、临康广高速、兰永临高速、永大高速、安临一级公路以及兰合铁路,一组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布满临夏大地,如丝如弦,弹奏着新时代的交响曲,再现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繁华。
山水装扮青山绿水。一个个饮水工程破土动工。清澈的泉水蓄成了水库,幸福的浪花走出了大山。水一样透亮的故事,从沟底爬上山梁,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一系列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持续展开,黄河、洮河、大夏河、广通河、三岔河、红水河唱响自己的乐曲,河流换上了新装,拥有了典雅之容,呈现了公园之象。
文化丰富多彩生活。厚重的情韵民俗,隽永的人文风采,黄河文化、彩陶文化、花儿文化、大禹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牡丹文化等,全方位诠释着临夏风采。地质馆、化石馆、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公园、影楼、广场,或在某一个区域耸立,或在某一街道亮相,各显其能,各尽其职,相互补充,相互对应。忙碌的生活有了栖息之处,有了遣情之地,有了欢畅之所。
科技创新激活潜力。在文明风尚和东西部协作的背景下,临夏城市的公共情感得以彰显,临夏城市的内涵在教育和医疗领域有序分布,临夏城市气质在流动、在交汇。美于舌尖的河州美食不断推出新品种,情接古今的非遗得以传承创新,科技赋能的产业正在兴起,筑巢引凤的营商环境正在优化,创新城市的活力正在无限释放。一场大气磅礴的城市蜕变,正在激情上演。
旅游展现美景胜境。高亢苍凉的花儿绽放在松鸣岩、莲花山、积石山的山间水畔,融化为牡丹天香国色的魅力和石榴精诚团结的精神。奔腾不息的河流,跌宕起伏的山峦,犬牙交错的险境,灿如焰火的丹霞,让人心驰神往。一条旅游大通道,独立成章而又融会贯通,让山水相连,让景点相接,让情意相通。山水之情可放,人文情意难失,无论在田野遗址还是在博物馆,无论是体味彩陶之美还是感知化石之灵,一样让人感慨万千。更有那惊艳世界的水电站,汇集砖雕、木雕、彩绘之萃的八坊十三巷、牡丹苑,甚至一把金光闪闪的保安腰刀、一杯热气腾腾的盖碗茶……
回望临夏,神与物游,目不暇接,优哉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