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刚林
每年秋末冬初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各医院儿童呼吸道疾病的患病率也有所攀升,其中不乏婴幼儿肺炎患儿。
那么,儿童肺炎有哪些症状?孩子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高度警惕?家长该如何区分儿童肺炎和儿童流感?平时该怎么去预防肺炎?近日,记者就家长们关心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州妇幼保健院儿内科主治医师丁海荣。
丁海荣说,儿童肺炎是指儿童终末气道、肺泡、肺间质的炎症,是当前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肺炎的最常见原因为病原体感染所致,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不典型病原体(肺炎支原体等)。部分儿童肺炎可由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导致,如过敏性肺炎、吸入性肺炎等。
并不是所有的肺炎都具有传染性,由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导致的肺炎不具有传染性,由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不典型病原体所致的肺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传播过程主要涉及到三个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源:主要为患者、无症状病原携带者。
传播途径:不同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也不完全一致,引起肺炎的病原体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粪口传播,其中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由于儿童身体各种机能发育不完善,儿童普遍易感。尤其是有先天性心脏病、遗传代谢病、免疫缺陷、营养不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病史的儿童,更容易发展为重症肺炎,更容易出现呼吸衰竭和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儿童肺炎如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多数肺炎预后良好,1-2周能达到痊愈,对孩子以后生活和健康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反复患肺炎的孩子,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等问题。部分患儿会发展为重症肺炎、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胸腔积液、脓胸、气胸、肺脓肿、坏死性肺炎、支气管胸膜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急性呼吸衰竭、脓毒症、脓毒性休克、迁延性病灶(心包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脓肿、脓毒症性关节炎、骨髓炎)、病毒性脑病、溶血尿毒综合征等。
丁海荣提醒,小于3个月婴儿经积极治疗病情无好转、病程超过1周、有基础疾病史的患儿病情可在短时间内进展为重症肺炎,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合并基础疾病者病死率高。基础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道畸形、遗传代谢疾病、脑发育不良、神经和肌肉疾病、免疫缺陷病、贫血、Ⅱ度以上营养不良、既往有感染史、严重过敏或哮喘史、早产史、既往住院史、慢性肝肾疾病等。
孩子出现以下症状时,家长需要高度警惕。
(1)有上述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道畸形、遗传代谢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儿出现发热、咳嗽、喘息等肺炎临床表现者。
(2)小于2月龄儿童出现口中吐沫、屏气、呛咳、口周皮肤及口唇青紫、拒奶、精神差、呻吟、咳嗽、发热、喘息、喉中痰鸣等表现者。
(3)无基础病史、年龄较大的儿童:出现拒食、皮肤黏膜青紫、呼吸增快、心率增快、胸壁吸气性凹陷、鼻翼扇动、呼吸暂停、呻吟、持续高热、拒食、脱水、烦躁不安、嗜睡、精神反应差等表现者。
家长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判定孩子呼吸是否增快。正常儿童每个年龄段呼吸频率不完全相同,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判定呼吸增快的标准为:呼吸平静时观察1分钟,小于2月龄≥60次/分;2月龄~1岁≥50次/分;1岁~5岁≥40次/分;5岁以上≥30次/分。
丁海荣说,发热、咳嗽及喘息是儿童肺炎最常见的症状,其他症状包括胸痛、咯血、呼吸增快、胸壁吸气性凹陷、屏气、头痛或腹痛等症状。但2个月以下婴儿肺炎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口中吐沫、屏气(呼吸暂停)、呛咳、口周皮肤及口唇青紫、拒食拒奶、精神差、呻吟等,容易被家长忽略。
儿童肺炎跟流感非常容易混淆,家长一定要注意区分。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简称,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寒战、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咽痛、流涕和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肺炎患儿主要以咳嗽、喘息、发热为主要表现,肺部听诊可出现干、湿性啰音,胸片检查可出现点状、絮状高密度影等肺炎表现。婴幼儿出现持续高热、咳嗽、喘息、拒食、精神差、频繁呕吐及腹泻等表现时,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
丁海荣提醒,并不是所有肺炎患者均需要给予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等抗菌药物治疗。对于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需要使用奥司他韦、帕拉米韦等抗流感药物;对于腺病毒、合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可以适当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细菌和支原体等感染引起的肺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抗菌药物;对于病毒感染的肺炎患儿,不建议常规使用抗菌药物,以免出现细菌耐药、腹泻、鹅口疮等问题。
儿童肺炎不容忽视,那平时该怎么去预防肺炎?丁海荣为我们支了几招:
●按时按序接种国家规划免疫疫苗,儿童建议接种部分非规划免疫疫苗,如肺炎链球菌疫苗、流感疫苗、手足口疫苗、水痘疫苗等,提高机体对于病原体的抵抗力。
●教导孩子勤洗手、避免未清洗的手接触口腔、眼睛;家属接触孩子的粪便、痰液等体液后,及时清洗双手,防止重复感染;平时注意营养均衡,补充维生素;适当增减衣物,避免受凉;在疾病流行期间,戴好口罩、避免去人群聚集区域,减少感染机会。
●定期体检,监测孩子生长发育水平、评估营养状态,积极防治营养不良、肥胖、发育迟缓等疾病。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会导致肠道及呼吸道菌群失调,出现腹泻、呕吐、抵抗力下降等表现,还会导致细菌耐药,降低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活性。
●学校及幼托机构应该定期对孩子进行健康宣教,做到教室勤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做好与家长沟通交流,引导患病的孩子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