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4年09月13日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祁金芳 马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将其放在了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首位。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变道超车”的根本动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县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靠产业,而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同样是产业。县域经济社会要实现突破性发展,就必须以新质生产力激发县域新动能,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新型基础设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以科技创新为引导的新质生产力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数字技术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此,需要政府与市场共同做好产业发展所需的新型基础设施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制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用水、用电、用网等相关保障与扶持政策,更好吸引社会资本的加入。要发挥市场在资本引入与技术创新的优势,借助市场的多元引资方式与渠道,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

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县域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是未来县域全面转型需要关切的核心问题。县域转型的着力点在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施差异化的转型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县域全面转型发展。通过引导重点产业转移、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等方式,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要促进特色发展,立足县域资源禀赋,结合县域产业特点与发展需求,构建具有县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开展差别化的政策支持和考核评价。要促进差异化发展,避免县域产业发展同质化,加强邻近县域产业发展优势合作互补,实现多县域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地区高质量发展。

锚定“四链”融合,厚植县域产业发展优势。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通供应链、完善利益链,“四链融合”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克服产业链条短、关键节点缺、市场竞争力较弱等瓶颈制约,是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推动县域产业链纵向延伸,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与协同,加强上下游企业技术共创、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链升级。要推动县域产业链横向补充,建设产业园区、产业联盟,鼓励不同产业领域横向融合,实现制造业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融合,加快农业与科技、金融等产业融合。要推动县域价值链提升,强化现有产业链条竞争力和核心技术,打造县域产业优势品牌,注重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提升产品质量。要推动县域供应链建设,打造物流园区,发展配套全产业供应链,采用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形成县域智能供应链体系。要推动县域利益链完善,根据参与方贡献和风险,制定不同利益分成比例或奖励机制,确保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利益公平分配。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增强县域产业创新能力。以新质生产力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注重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孵化与应用,增加创新资源投入,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创业基金、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要建立县域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结合县域产业发展特点与需求设立一批科技创新项目,鼓励企业揭榜挂帅。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县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提供知识产权交易、技术转让、成果转化等服务,帮助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落地应用。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以县域产业需求为导向与高校、研究所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县域产业中,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要加强科技成果宣传推广,通过举办科技成果展览、技术交流会、媒体宣传等方式,吸引县域更多企业和投资者关注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完善“引育用留服”全链条工作机制,以高质量的人才要素保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把提升人才工作作为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促进更多人才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建功立业。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多渠道引进各类拔尖人才,包括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等,通过建立人才工作站、设立引才项目、简化人才引进手续等方式,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县域经济建设。要建立人才培育机制,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针对不同岗位和需求,开展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帮助人才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和竞争力。要重视人才使用方式,充分发挥人才专业优势和潜力,让其在契合岗位上发挥作用。要建立灵活用人机制,重视人才实际工作成果和贡献,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工作热情和归属感。要拓宽人才晋升渠道,增设新兴产业职称评审专业,优化职称评价标准,创新评审机制。要做好人才服务,加强县域人才集中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医疗、教育等优惠政策,关注人才职业发展,提供职业发展规划和支持。

提升服务效能,优化县域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强化县域金融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的投资导向功能,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加大金融服务和信贷对县域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低成本、全周期、多元化的金融支撑和扶持。要优化营商环境,对接企业需求,解决企业发展相关问题,做好企业发展全流程服务和全要素保障,简化行政手续和审批流程。要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对县域科技创新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科技创新政策,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要强化信息共享,完善县域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专利等数据库建设,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服务网络,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要强化项目管理,加强县域产业发展项目全过程管理,做好项目立项评估、过程监督、后期评价等环节,实施评优激励政策。 作者单位:中共临夏州委党校(州行政学院)

--> 2024-09-13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119579.html 1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