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刚林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即,为了取得满意的成绩,考入理想学府,学子们废寝忘食,备战高考。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更好的状态迎接高考?近日,记者采访了州人民医院、州中医医院的营养科和精神卫生科医生,请他们用专业知识为大家答疑解惑,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心理疏导、营养搭配及睡眠方面的建议。
战胜情绪的“心魔” 以平常心应对高考
高考对每一位学子来说,无疑都是一次重要考验。考前的备考阶段和考试期间,每个考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紧张、迷茫等考试焦虑症状。
“高考期间的压力和情绪波动对考生的学习效果和考试发挥有重要影响。”州中医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马建祥说,考场焦虑主要表现为考试时出现情绪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血压升高、口干、腹部不适、尿急尿频和双手发抖等情形;极度焦虑时,会出现血压降低、内脏血管扩张、大脑血液供应减少、心跳减慢和肌张力丧失,造成考试晕场现象。
如何助力考生调整心态,摆脱焦虑困扰?马建祥提供了一些建议。
适当的紧张感并非坏事。一定程度的紧张,可调动人的积极性,反而激起比平常更大的力量和更多智慧去战胜它,适当的紧张感甚至对考试是有利的。
接纳、管理焦虑感。在严重的焦虑情绪影响下,考试发挥可能受到影响,所以管理焦虑情绪,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当焦虑来临时感受自己的情绪,不抗拒、不逃避和不控制,将它们当作客观存在去接纳和观察。
别让父母的焦虑传染孩子。在这关键时刻,家长们应首先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过高期望值,让自己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不要过多表露期望,努力创造一个宽松的气氛,不要给孩子过多关心。
想象训练可以帮助缓解焦虑。想象训练主要是通过想象对使自己感到紧张、焦虑的情景和事件预演,以加强积极反应,抑制消极反应,从而达到当真实情景出现时,控制好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学习、放松都很重要。要科学地安排学习和生活,一般学习50分钟就要休息10分钟,如感到压力大或身体疲劳时,可调整学习节奏,推荐听音乐和散步等放松方式。
不要随意大进补 三餐规律很重要
“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进补,如果不吸收的话适得其反,很可能导致腹泻、过敏、上火等症状。”州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张绍鹏说,正值夏季,最容易因食物变质而引发食源性疾病。家长切勿任性“加料”,孩子的肠胃并不一定能适应。高考期间,孩子身体和心理均处于相对紧张状态,脑力活动耗能较多,要注意合理的饮食营养配备,可适当补充热卡、蛋白质、维生素等以满足大脑需要,但要注意避免过量饮食。
那么,该怎样科学摄取营养?张绍鹏建议,要多吃谷类。营养摄入要全面,饮食搭配应做到荤素两全、粗细搭配、干稀搭配及主副食品搭配等。要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正餐不得以糕点、甜食取代。
早餐应该以杂粮类为主,可以多吃一些鱼类、豆制品、瘦肉、牛奶鸡蛋及新鲜蔬菜、瓜果等,少吃肥腻、油炸和甘甜的食品,更不要暴饮暴食;高考期间大脑工作量大,午餐可以吃一些肉类、鸡蛋等含优质蛋白质等营养素的食物,满足体内能量所需;晚餐要清淡,不宜吃得过饱,最好不要吃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消化不良。考试期间饮食尽量与日常饮食类似,不做大幅度调整,不吃或少吃平时不常吃的食物。另外,虽然天气炎热,但尽量不要食用冷饮、冰镇食品,以免影响正常的营养消化和吸收。
保持规律作息 睡好觉才能考出好成绩
面对高考,一些考生难免出现失眠、多梦、早醒、心慌等情况,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学习效率下降。
州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蒲乐菲表示,轻微紧张和偶尔失眠属于正常现象,考生不必过度恐慌,但如果连续整宿睡不着觉并伴有焦虑,就要及时到医院咨询就诊。
蒲乐菲说,正常的睡眠时间一般是7-9个小时,睡好觉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学习固然重要,但不要过度透支和熬夜,那样会产生一系列健康问题。一些考生在备考中,养成半夜学习的习惯,白天靠喝茶、喝咖啡来提高学习效率,但过量饮用,会造成心率加快、入睡困难,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早搏等心律失常症状。
人往往会在晚上某一个时间点感到困意,这个时候应该去睡觉,熬过这个点,入眠就变成了一件难事。晚上热水泡脚、听听音乐,有利于加快入睡。薰衣草、洋甘菊、茉莉花等一些植物性的芳香物质,具有清新空气、舒缓情绪、安神助眠的功效。
蒲乐菲说,有一些考生考试期间睡前全身紧张而导致迟迟无法入睡,如果要想身心放松,安然入睡,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保持适量运动。运动方式以散步、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为宜,时间保持在半小时以上。
保持平常心。躺在床上不必刻意求睡,把身体放在最舒适的体位,想一些轻松的事或做一些深呼吸,这样可以起到诱导入睡的效果。
改善睡眠环境。睡觉时要拉好窗帘,室内保持黑暗和安静,不要躺在床上玩手机。如果要去考点附近住宾馆,建议提前两天适应宾馆睡眠环境。
蒲乐菲建议,考生睡前不要服用助眠的保健品和药物;平时间断服用安眠类药物的同学,可以在考试期间失眠时继续服药,但还是要到正规医院睡眠专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