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民
汉代有位叫杨贵的豪绅,崇尚厚养薄葬。他临终前嘱咐子孙说:“厚葬这种事,最不值得做,白白浪费钱财。我死后就裸葬在终南山,只要布囊裹尸即可,但必须入地七尺,让我和深层土壤亲密融合。”不料,杨贵生前选择的墓地土薄岩厚,掘土易凿石难,其子孙不得不请石匠连凿数日,花销不菲。坑深达七尺而下埋遗体,上面又覆盖上石板,本想节俭,反而浪费了很多。
世间事与愿违的情况并非鲜见。春秋时期,晋文公逃亡途中饿得昏死,介子推割下腿上的肉做成食物让晋文公吃下。后来晋文公为报恩,极力请隐居绵山的介子推出来做官,但介子推避而不出。晋文公便三面烧山逼他出来,不想介子推死死抱着柳树被烧死。晋文公本想报恩,却夺了恩公性命。他抚尸恸哭,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并将这天定为寒食节以纪念介子推。
宋代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本意是减轻百姓负担,促进农业发展,以图富国强军,结果反让百姓不堪重负,流离失所。
事与愿违的事例,不胜枚举。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窃以为,问题主要出在强烈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不合拍。杨贵求俭葬,以布袋殓尸,挖坑埋之,不谓不俭。问题出在墓地土薄岩厚,凿之费工费力费钱,选址时就未经深入研判,执行的子孙又唯恐背负不孝之名,不敢悖逆先考遗嘱,只好任由浪费;晋文公诚意请介子推出山,却不了解介子推避世的决心坚如磐石;王安石在任地方官时,实行“青苗法”曾大获成功,推行全国却一败涂地,究其原因,是各地执行的官吏素质参差,廉贪不一,加之地广无力监督,有的官吏为谋私,有的官吏为出政绩便层层加码,致“青苗法”变形,“破窗效应”溢出,百姓怨声鼎沸。
看来,事与愿违总是与初心相悖,负效应不可小觑。只有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使决策的主观意愿符合客观实际,再在事中加强监督,注重科学判断,勇于无私担当,边做边调整,方能规避事与愿违,多些事与愿遂。
——摘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