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礼
小科:近日一个奇特的地质现象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你知道吗?
小普:我在新闻里看到了2023年12月18日深夜甘肃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各方面力量正在积极支援,帮助安置灾民,恢复生产生活。你说的是地震这件事吗?
小科:你真是孤陋寡闻,怎么连沙涌都不知道呢?
小普:你可是针眼里看人,把人小看了。沙泳不就是在沙滩上游泳吗?我还体验过沙浴,打过沙滩排球哩。
小科:哎!你真是地质科盲啊。我确实需要给你科普一下啦。
小普:最近几年业余忙于刷娱乐类抖音,没有留意地质科学知识,我愿意洗耳恭听。
小科:受甘肃积石山县6.2级地震影响,与积石山县接壤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的金田村和草滩村发生了次生灾害——沙涌。大量淤泥涌入两个村庄,冲毁了部分房屋。
小普:那么,这些泥浆是哪来的的呢?难道大冬天下起了暴雨引起了山洪爆发吗?
小科:不是,不是。地震前后没有降雨,倒是地震前有降雪,覆盖了山野。
小普:那你来讲讲,沙涌到底是怎么回事?
小科:简单来说,沙涌现象是一种自然地质现象,通常在地震后出现,是一种地震后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是由于地震引起的地下土壤液化,导致土壤中的水分和泥沙被挤压出来,形成流动性的物质。
小普:原来沙涌是这么回事。但我不太明白,地震与沙涌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小科: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当地壳中的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动时,就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地震波。这些波在地壳中传播使地壳发生变形和破裂,从而引起地表的变化。在地震发生时,地下含水量高的沙土会受到强烈的震动和挤压,这些沙土中的水分迅速液化形成流动性的物质。这种液化的沙层,会沿着一定的通道,受到挤压,最终直接达到地表,形成我们看到的“沙涌现象”。
小普:嗯,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我还有一个问题,沙涌的表现形式只有一种吗?
小科:不是的。沙涌的表现形式有好几种呢。有时候这些流动物质会以泥浆的形式涌出地面形成泥浆涌,有时这些流动性的物质会以泥浆的形式涌出地面形成泥浆涌,有时这些物质会以沙子的形式涌出地面形成沙涌,有时这些物质还会混合在一起形成泥沙涌。
小普:那么,沙涌现象的规模和影响范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小科:沙涌现象的规模和影响范围取决于地震的强度、地下沙土的含水量、土壤结构等因素。
小普:刚才我上网查询了一下,知道了土壤液化形成的过程。土壤液化就是在地震等作用下,松散、饱和的无粘性土(比如常见的砂土)中的孔隙水压力升高,短时间内难以消散,使土壤颗粒仿佛“悬浮”在孔隙水中,导致土壤有效应力(抗剪强度)降低,甚至消失,土壤在较低应力水平下就变成了可流动的“液态”。
小科:小普,你真了不起,开始主动学习沙涌科学知识。如果经常了解有关地震的科学知识和规律,就可以增强防范能力,提升我们的科学素养,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