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关键词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精准提炼和系统总结。地处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官道、黄河上游的炳灵寺石窟,在其造像、绘画、书法艺术中国化的演变发展中,也体现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炳灵寺石窟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在世界历史上,很多优秀的文明形态都因各种原因中断或消失了,中华文明起源时间虽不是最早的,却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炳灵寺石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存大小窟龛216个,各类造像800余尊,壁画约1000平方米,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明、清历朝历代劳动人民持续不断的雕凿绘画和艰苦的建造、扩建、修葺,才有了今天的模样。不同时期的壁画造像艺术都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追求,每个时代的人都对其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接受和改造,现代人也从过去的造像和壁画艺术中汲取审美元素,并将其发扬和传承。突出的连续性特点是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连续不间断发展文明的基础,也是中华文明其他四个突出特性的基础。炳灵寺石窟的造像壁画在兼收并蓄、交融互鉴中,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由此才生生不息。
炳灵寺石窟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创新性使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涌现无数创新成果,同时并不满足于对外来先进文化因素的简单模仿,而是在积极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炳灵寺的造像艺术最早来自印度,炳灵寺石窟内容最丰富、价值最高的是169窟,有“建弘元年”(公元420年)造像题记,建弘是十六国西秦第三任国主乞伏炽磐的年号。169窟23龛并列有五坐佛,额阔,大眼、鼻直、唇厚,有胡须,身着圆领袈裟,禅定印,佛像坐姿及袈裟样式具有犍陀罗风格。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制并迁都洛阳,加速了佛教艺术中原化、本土化的进程。169窟125龛中,释迦、多宝佛并坐于龛内。佛像眼角细长,鼻、嘴小巧,秀古清像,褒衣薄带,雕刻细腻,是北魏时期的经典之作,造像开始从丰满向瘦削型发展。从最初模仿印度造像艺术到以中国人的形象进行再创作,这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之典型例证,体现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炳灵寺石窟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辽阔的土地,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历史上先后有羌、鲜卑、吐蕃、吐谷浑、党项等古代民族成为炳灵寺及其周边的主人,炳灵寺石窟和造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共同创造的,留下了众多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实物例证。仅从炳灵寺石窟名字的变化,就能看出其多文化共存、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客观事实:在北魏时期,羌、鲜卑、吐谷浑等民族是这里的主人,炳灵寺被称为羌语的“唐述窟”(意为“鬼窟”或“神仙窟”);到了唐朝,在强盛的汉文化影响下,炳灵寺的名称又化胡为汉,成为“灵岩寺”或“龙兴寺”;当安史之乱后,这一带被吐蕃唃斯啰占领,吐蕃文化在这里交融,名字又变为“仙巴本郎”(意为“十万弥勒州”),炳灵是“仙巴本郎”音译的简称。
炳灵寺石窟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非常包容,在互鉴中取长补短,在兼收并蓄中丰富自身内涵,从而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活力。在炳灵寺除了佛教活动外,还有部分道教活动,道人们还将炳灵寺称之为“炳灵观”。如炳灵寺第184窟(俗称老君洞)的南壁有一方清光绪年间的墨书题记,其中就有“创自先代盛唐之时,始为冰灵观”的句子。在炳灵寺周边民间还流传有“先有炳灵观,后有炳灵寺”的民谚。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并不妨碍其包容性,正是因为中华文化始终善待各种不同文化,并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和长处,尊重彼此差异,所以才有了佛道在炳灵寺的和谐共处。
炳灵寺石窟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民族历来以和而不同为信条,以协和万邦为追求,以天下大同为志向,凝练出以和为贵、万方融合的品格。历史上,虽有某个时期的短暂纷争战乱,之后却总能迎来“大一统”王朝的稳定发展,和平时期也是石窟建造的繁盛期,唐代在炳灵寺开凿的窟龛在《甘肃窟塔寺庙》中记载“多达130多个”、占下寺窟龛的“三分之二以上”,这130多个窟龛绝大多数都是在初唐至盛唐,中晚唐以后窟龛明显减少。
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我们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单位:中共临夏州委党校(州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