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龙 刘刚林 赵淑娴 马正兰
新闻记录历史,历史记录了这场抗震救灾中的新闻宣传工作者。面对没有硝烟的战斗,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们像战士一样挺身而出……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我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山还在摇,地还在动,从中央到地方,从单位到个人,一批批新闻宣传工作者奔赴地震现场,用心、用情、用爱记录真相、传递希望、点燃爱心、凝聚力量。
地震发生后,全州宣传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国务院总理李强批示和到甘肃、青海地震灾区实地查看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时的讲话精神,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到灾情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时的讲话要求,迅速启动新闻报道应急二级响应,打响了一场反应速度快、动员范围广、投入力量大的抗震救灾宣传报道战役,以实际行动为抗震救灾贡献宣传思想工作力量。
坚守!责任的担当更是对人民的情怀
当无情的地震突袭而至,抗震救灾的号角便即刻响起,全州宣传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从四面八方赶往灾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以最快速度赶到灾区,在第一时间履职尽责。
19日凌晨,州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带领工作人员张明红、江智博和州融媒体中心前方记者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在积石山县成立2个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建工作专班,并在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的指导下成立新闻中心,全力保障《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媒体记者采访工作,及时发布救援工作开展情况和科学防震避震知识,做好舆论引导。同时,各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也迅速抵达灾区一线,展开抗震救灾宣传工作,挖掘典型宣传报道。12月19日上午,州委宣传部组织州、县市委宣传部20名精干力量立即奔赴积石山县展开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当晚,州委宣传部积石山县籍干部何学堂老家受损严重,但他无暇顾及。“只要人没事,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这个时候我必须要坚守好自己的岗位。”何学堂通过电话确认家人安全后,毅然决然坚守在抗震救灾宣传工作一线。
“我是一名党员,坚决服从党的安排,发扬不怕吃苦、连续作战、不胜不休的精神,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冲锋在前。”12月19日上午10时,州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马林克服连日来的身体不适,忍着疼痛和几位同事到积石山县新闻中心报到,迅速投入到统筹协调的工作中,每天休息时间不足4小时。
部机关干部董志明、李怀阳、马小明的老家也不同程度受灾受损,但大家一直坚守在抗震救灾宣传工作一线。
在地震面前,全州宣传战线干部职工,与灾区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将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举措及时传达,结合实际,统筹做好宣传战线各项工作,和受灾群众一起共渡难关、共克时艰。
——开展正面宣传。地震发生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等媒体记者在积石山县开展采访,在重要版面、重点时段刊播抗震救灾报道。截至2024年1月14日,中央、省州媒体在积石山县救灾现场采编各类新闻报道稿件32.32万余篇(条),在各平台刊发转发,全网阅读量超73.6亿。特别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展的“走进甘肃积石山现场 关注受灾群众最新安置情况”大型直播活动,各平台观看人数达504.5万。
——协调服务保障。坚持主动发声,协调服务保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抗震救灾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布灾情及紧急救援工作进展动态,回答记者提问,回应社会各界关切。在积石山县参加新闻报道的各级媒体达36家、300余名记者。
——加强社会宣传。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安置点布设宣传标语1680条,州直9支志愿服务队积极发挥作用,深入甘河滩村等安置点开展秩序维护、防灾知识宣传、心理疏导、物资转运、义务诊疗等志愿服务活动。
全州宣传系统积极响应州委州政府号召,发动州、县市宣传部,州、县市融媒体中心开展捐款活动,累计捐款金额17.3616万元,以实际行动帮灾区之所需。
时间!新闻的要素更是群众的生命
强烈地震,就发生在积石山县。
短短时间,这片大地上发生了太多太多事情,各级党政领导在现场指挥抢险救灾,各路救援队伍从四面八方赶来,各职能部门救援排险,受灾群众抗灾自救,救灾物资源源不断送往灾区……地震像一道无声的命令,让全州的新闻工作者行动起来,大家以播发新闻、传递信息、鼓舞人心的方式参与到抗震救灾中。
党的新闻工作者,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人民的需要就是他们的职责。地震发生后,州融媒体中心和各县市融媒体中心快速行动,勇担责任、不辱使命。
第一时间,州融媒体中心党组迅速发出“战斗”指令,凌晨1点,中心主要负责人带领30多名精兵强将赶到积石山县,组成6个小分队,冒严寒、走夜路,深入灾区一线开展新闻采访,及时发布省州安排部署、灾情和救援抢险、各方响应的第一手动态资料。
“我自愿申请去一线。”“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是一名记者,去一线报道是我的使命。”州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纷纷主动请缨,在抗震救灾一线,随处都能看到记者的身影,那一双双充满血丝的眼睛、一张张疲惫不堪的面容、沾满泥土的装束、简易而沉重的行囊,是大家不畏艰辛、履职忠诚的见证。
报纸有重点稿件、电视有灾情画面、新媒体有暖心视频、广播有灾区声音……连日来,州县融媒体中心前线报道组坚守灾区一线,制定报道计划,安排重点采访,统筹调度记者力量,分批次安排记者前往一线,大家从清晨出发采访,到深夜回来赶稿,保持高强度、不间断的连续采访工作,《凝聚起共渡难关的“中国力量”》《此刻,我所有的眼泪给了积石山的冬天》《有暖 有甜 有心安》《坐在特警叔叔的怀里,我再也不怕了!》《请祖国人民放心,这里有我们!》《地震面前临夏人民挺起不屈的脊梁》等一篇篇激动人心的报道,一张张过目难忘的照片,一个个催人泪下的视频,让信心和力量传递,让温暖和希望延伸。
“我是记者,我在现场”。州、县两级融媒体中心播音员、主持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出镜解说的形式,记录一个个发生在灾区的感人瞬间,将灾区真实情况以短视频形式第一时间发布,摄制的《小女孩画出五星红旗,告诉记者“中国万岁”》《有伟大的祖国,一切都会好起来!》等短视频受到广大网友的好评点赞。
“我是记者,我在现场”。此次抗震救灾宣传报道中,一批90后、00后记者积极赶赴灾区,在一线锻炼本领。许多年轻记者坦言:“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此刻,我们就是战士!”“这一刻,是笔尖写不完的乐观和坚强;这一刻,是镜头拍不尽的团结和勇敢。”
奉献!职业的操守更是新闻理想
记者是新闻宣传的排头兵,而在后方,新闻编辑们也在不断上演着“短跑接力”。地震发生后,州融媒体中心立即叫停即将印刷的《民族日报》,所有编辑连夜赶往单位进行稿件调整,12月19日出版的《民族日报》刊发了12篇抗震救灾新闻报道。老新闻工作者主动请缨,一直忙碌在后台新闻编辑制作当中;全体编辑人员加班加点、连续作战,修改稿件、挑选照片、编辑排版,每天工作至凌晨四五点钟,布满红血丝的双眼和办公桌上的黑咖啡、浓茶成为每个编辑的标配。
州县市融媒体电视采编部打破节目录制常规,当记者送回一条新闻素材后,新闻部立即编辑后交给播音员配音,在重要时段持续不间断滚动播出灾区一线最新动态消息。各岗位人员分工负责,以最快速度做好成片,审片后安排播出,确保震区新闻及时播发。
“快、快些、再快些”,州县融媒体中心新媒体编辑部人员24小时值班,及时通过快讯、海报、短视频等形式推出《往常·积石山》《93岁老奶奶乐观讲述自救过程》《安置点上的“帐篷课堂”》《守望相助 情暖冬至》《他们脚步不停歇》《全国劳模陈光标捐助2000余万元物资驰援灾区》等大量形式新颖、感染力强的新媒体作品。
州融媒体中心外宣部在派记者赴灾区采访的同时,与其他媒体资源共享、协同配合,为中央、省上媒体提供大量一线素材,州融媒体中心刊发播出的一批好视频、好稿件被央媒、省媒采用转发,灾区的受灾情况、救援情况、生活情况、紧缺物资等外界急需了解的信息,从这里传递到四面八方。
州融媒体中心广播部迅速组织人员投入到抗灾救灾工作中,及时调整节目,用FM97.3《临夏新闻联播》所有时间讲述抢险救灾故事,用声音传递精神,电波凝聚力量,让社会各界勠力同心抗震救灾的声音响遍临夏大地,引起听众共鸣。
山崩地裂,方显英雄本色。“从来没有这么直接地面临生死选择!”这是许多抗震救灾一线新闻宣传工作者的共同感受。他们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践行诺言,用实践诠释职责和使命,展现出高度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表现出过硬的应急能力、实战能力和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