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慧霞 通讯员 马海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土人才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临夏市折桥镇祁牟村村民方志海就是其中一员。他是一位从菇棚里出来的“土”专家,“菇”足干劲,带动当地群众共同致富,撑起了乡村振兴“致富伞”。
近日,记者走进临夏市欣荣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蘑菇种植大棚,一股股清新的菌香扑鼻而来,一排排菌包摆放得整整齐齐,一簇簇水灵灵的平菇破袋而出,鲜嫩饱满、长势喜人。只见方志海正拿着箩筐穿梭在菌架中采摘平菇,他娴熟地用手掐住菇根,轻轻一扭,整朵轻松入筐,不一会儿,身边的箩筐就装满了。
“蘑菇种植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要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照料。这几年,我们合作社精细化种植,产量与品质越来越高。”方志海说,眼下合作社4个大棚的平菇已大量上市,一天可采摘500斤左右,都送往附近的富临农贸市场批发售卖,深受消费者青睐。
“我是个农民,没有其他技能,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精心种植,一定能致富……”方志海把坚持培育鲜蘑菇作为引领乡亲增收致富的产业,不断总结种植经验,制作研发出适合本地土壤的菌棒。他认为,从其他地方引进的新品种不能直接移植到临夏本地,因为蘑菇对温度要求高,出菇时的温度影响一年的收成,需多次实验,才能研发出适合当地种植和推广的食用菌品种。
“今年,我们种了近7万个平菇菌棒,出菇率很高,估计春节前后进入销售旺季。”方志海说,“现在每天都有五六个村民采摘,每人一天工资收入110元。”
方志海带动周边村民实现蘑菇种植向群众化、规模化、科学化的合作社种植转变,主要销售到临夏、兰州、甘南等地,年销售收入达100多万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乡土人才,他以做大做强蘑菇种植产业为己任,以小蘑菇撑起乡村振兴“致富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