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频
汉代的班超曾以抄书为业。其实,在整个封建时代,抄书是一种职业,很多珍本、孤本都是靠抄写传下来的。即便到了印刷术普及的宋、元、明、清时期,抄书仍是保存传播知识的一种方式。
汉代人以简犊、缣帛为抄写介质,但这些物品很贵,穷困文人无钱购买,使得知识流通缓慢。直到东汉蔡伦发明了纸,私人抄书才大热。南北朝时期,政府经常出资组织人员抄写史书、类书。隋唐时期,王勃、杜甫、李白、柳宗元等诗人的作品,也是靠“粉丝”进行抄录而保存下来的。
宋代之后,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可以快速地复制书籍出版流通,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门槛。然而,手抄这种古老的方式仍在社会上存在。明代的永乐大帝下令编纂《永乐大典》,只因雕版费用太高,便找了很多读书人抄了一部,保存在皇宫里。到了嘉靖时期,皇帝担心此书遭遇火灾,下令照原样重抄一部。《永乐大典》共有11095册,近3.7亿字。倘如当时皇帝没有组织人员抄写,可能很多书籍要失传了。清代乾隆皇帝也组织人员编撰了一套卷帙浩繁的大丛书《四库全书》,将近8亿字,全为手抄本。
此外,诸如《水浒传》《红楼梦》等明清小说,在问世之时,也多以手抄的方式流通,直到这些小说广为人知后,“书坊”老板才会刻板、装订、销售。
其实,古人抄书除了客观因素限制外,还因为静下心来抄书,可以含英咀华,琢磨文章的辞藻布局,或者积累资料卡片,为他日写作之用。明人何大成曾写诗云:“抄书与游山,此乐可忘死。”他将“抄书”之乐与游山之乐并列,可知他是深谙其中三昧的人。以古况今,如今爱书之人不妨休闲时找本经典,抄录其中的句子,找回当初对书籍的那份深情与执着。
从前,车马慢,文字也写得慢。正因为慢,才没有丢失阅读的初心与憧憬。
——摘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