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4年01月12日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极端自然条件下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研究

——基于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的田野考察

◇马振华

一、引言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省东乡县考察,专门前往高山乡布楞沟村亲切看望村民,就布楞沟村的扶贫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嘱托大家:“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过上小康生活。”。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5个一批”工程中的重要工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但是产业扶贫具有局部性,而产业兴旺具有长期性、整体性之要求,从扶贫产业到产业兴旺面临体制机制衔接不畅的问题。近年来,学者们高度关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问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两大重要战略任务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增进民生福祉的目标导向,具有“阶段递进关系和内在承接关系”。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进行衔接,其价值就在于“防止低收入人口返贫以增强脱贫成果的稳固性”。

第一,关于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路径,需要从政策、产业、社会保障等多方面进行整合。有学者提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点包括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基层治理、公共服务与生活质量等方面,这五个方面的深度融合是深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急需厘清和解决的问题。

第二,关于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有学者认为,需构建思想、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各方面脱贫与振兴的协同推进保障措施。其中,可持续的农村产业发展是深度贫困地区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是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纽带。构建防返贫长效机制、加强对返贫人口的政策扶持是保证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基本要求。有学者提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动员全社会各方力量。有学者认为,贫困地区脱贫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关键路径要遵从绿色发展原则。有学者强调了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提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与路径。

第三,关于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衔接研究,有学者提出了实现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路径,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根本,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业需遵守可持续发展理论,依循“市场逻辑+政府逻辑”的双重逻辑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形态,构建多主体激励相容的参与机制及利益分配机制。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从政策整合视角看,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中应当构建多样化利益联结体制,明晰产业发展具体衔接政策等对策。

综上,现有研究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学术热点从“产业扶贫”发展到“产业兴旺”,随着产业发展的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等方面仍待深入研究。同时,调查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地典型案例,面对广袤的乡村,特别是极端自然条件下的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仍需深入,这是本文的研究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脱贫以后的乡村振兴阶段(2020—203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极具特殊性。本文以布楞沟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为目标,采用田野调查,对布楞沟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产业衔接的问题、困境及其探索实践进行研究,并分析布楞沟村乡村振兴的启示。

有学者2009年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其核心内容是由原来强调“比较优势”和企业“自生能力”经济学说的升级版,该理论认为,后发国家与地区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要发展符合自身特色的产业,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该理论的关键在于比较优势、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强调以资源禀赋来选择产业,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共同发挥作用。新结构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产业技术、基础设施和制度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提出以禀赋结构为切入点。本文用新经济结构学理论,分析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案例,以期为西部极端自然条件下的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提供参考,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和政策依据。

二、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的社会经济概况

(一)地理环境

山高沟深是东乡地区最典型的地貌特征。高山乡布楞沟村的地理环境与东乡县地理环境特征基本一致。东乡县所在的这块土地位于黄土高原西南边缘的陇中高原,属于黄土高原的黄土山地沟壑区,地形极为破碎,地势起伏极大,其典型特点为山大、山多、山破、山高,沟多、沟深、沟小、沟窄,自然环境特点表现之一就是极度缺乏降水。东乡县总体降水较少、冬干夏湿。夏季降水最多,秋春次之,冬季最少,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毫米左右,但降水分布不均,东北少西南多。东乡县东北部雨量较少,年降雨量为300毫米,为半干旱区,最少的车家湾仅为216毫米;锁南坝镇以南地区,降水量较高,年降雨量为547.1毫米,县城以北递减至300毫米以下。加之东乡县坡陡沟深,林草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仅5%左右,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失调,使旱灾更为严重。在这一极度缺乏降水的自然环境影响下,形成了高原干燥的气候特点,“山高和尚头,沟深无水流”是这里形象的写照。在这种气候和地理环境下,东乡地区的土壤瘠薄,保肥与保水能力都较差,抗旱能力较弱,并且土壤略呈碱性,水分较少,因此可利用为耕地的地方较少。

高山乡布楞沟村位于东乡县北部,是东乡县六大沟之一,山大沟深、自然条件严酷,距县城27公里,是东乡族居住的边远山区乡。

(二)人口和社会结构

布楞沟村位于东乡县北部,有5个社、62户、315人,18岁至59岁的有166人,60岁以上的有50人,是个纯东乡族村。全村总耕地面积为1146亩,人均约为3.6亩。现布楞沟村的村民已完成全部脱贫。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村人口的15.8%,老龄化严重。

(三)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布楞沟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兼有畜牧业、种植业等。受地理环境影响,产业布局以养殖业为主,次为种植业,农业加工业也有一定的规模,打工和商业是主要收入手段,近几年旅游经济发展成为该村的特色产业。

三、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的田野考察

本研究主要采用田野考察、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收集并分析相关数据,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和数据收集等多种考察方法,对布楞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考察。考察结果显示,虽然该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产业衔接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完整等。通过对几个典型的农户进行深度访谈和案例研究,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省东乡县考察时作出重要指示,嘱托大家:“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过上小康生活。”这极大地鼓舞了布楞沟村干部群众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2014年布楞沟村实现了整村脱贫,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基础。州县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脱贫巩固工作与乡村振兴有限衔接。

布楞沟村实现整村脱贫情况:第一,引水。完成了布楞沟村人引水入户工程,埋设自来水管15公里,建成蓄水池7座,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村民院落,结束了群众吃水靠车拉、驴驮、人背的历史。同时铺设了绿化用水网管,在荒山上植树6750亩。第二,通路。硬化布楞沟村村道20公里,修建边沟18.5公里、桥梁1座,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折红二级公路穿村而过,为村子与外界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第三,新农村建设。建设新农村房屋56户,安装太阳能路灯180盏;建成文化室、便民超市、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建成村卫生室,实现了小病不出村;新建布楞沟小学和幼儿园,在校学生和幼儿达到66名;4名学生考上大学,让群众看到了发展教育的希望。第四,产业建设。畜牧养殖方面,健全完善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全村建成养牛场2座、养羊场2座、养鸡场3座,2019年全村牛存栏75头、出栏48头,羊存栏1927只、出栏8750只。布楞沟流域巾帼扶贫车间的建成,吸纳布楞沟村及周边妇女培训就业,按照“政府+企业+贫困户”的形式和“培训+制作+销售”的模式运营,解决了布楞沟村33名贫困妇女就业(建档立卡户11人),月均收入能达到1500至3000元。贫困妇女思想观念提高更新,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半边天”。特色种植方面,在中石化大力支持下,建成占地11亩黑木耳种植基地1处,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益7万元;建成64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1处,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左右。通过一系列产业扶贫措施,布楞沟村实现了整村脱贫,2019年底布楞沟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18元,是2012年收入的4.4倍。通过多元产业的培育,不仅拓宽了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渠道,也为推动长远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

(一)布楞沟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中的困境

自实施扶贫以来布楞沟村借鉴其他地区形成了一些较好的产业发展模式,但产业扶贫存在诸多与产业兴旺衔接不畅的问题。

1.布楞沟村扶贫产业同质化严重,脱贫攻坚任务重、时间紧,选择产业大多是短平快项目,比如地膜玉米、马铃薯、早酥梨、大接杏等与周边地区采取的扶贫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由此导致产业无特色,产品滞销,虽然在产业扶贫阶段曾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些项目不能可持续发展,无法实现产业兴旺目标。

2.产业扶贫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产业链条短。在布楞沟村田野调查中发现2014年脱贫攻坚扶贫产业主要依靠养殖业和种植业,主要收益也仅靠初级产品的收益,加之扶贫产业链条较短,没能参与加工销售等高收益环节,产品附加值低,不能满足产业兴旺的要求。

3.产业扶贫由政府主导,市场作用发挥不够,产业扶贫项目依赖政府补助,这些产业一旦失去政府扶持,大多面临停产停业,无法正常运行。

4.产业扶贫中农民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完全实现,贫困户参与经营活动不够,产业扶贫没有体现贫困户自身的能力,农民在产业兴旺中缺乏主动性。

(二)布楞沟村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的具体实践

1.产业布局上的衔接

为了更好地实现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该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了科学规划,在充分征求当地干部群众意愿基础上制定了《布楞沟村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充分体现了资源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符合周边市场需求原则,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了环境、生态、土地、水资源、物种、村落、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习俗、劳动力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树立立体产业思维模式,把乡村所有产业要素都纳入其中,也引进了外部能量,为乡村注入活力。二是在原有的养殖业、种植业和打工经济基础上,规划了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民族刺绣、民族特色食品等项目,科学的规划为该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案例:布楞沟村整体规划跟发展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从2013年到2020年,属于脱贫攻坚阶段。第二阶段是从2021年开始到2025年,是一个5年规划。5年第一阶段脱贫攻坚主要还是围绕着“两不愁三保障”,从基础设施方面入手,然后培育产业。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2021年到2025年,东乡县文旅投牵头联系了浙江省某企业为布楞沟村的整体发展作了《布楞沟村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包括将来我们在产业上的规划主要落脚在乡村旅游上,包括修建东乡民俗与记忆展示体验区、打造民族文化商业区、修建民俗文化展示等。在其他产业上,我们规划继续建设羊场、养殖场;种植藜麦,进行藜麦加工;打造观光农业,同时修建草莓、木耳、蘑菇的种植大棚、农家乐、民宿。

2.在产业融合上的衔接

在传统产业结构方面,布楞沟村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逐渐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

案例:比如说我们村上一年出栏100只羊,100只羊里边其中往外消化掉的,就是通过包括养殖场老板自己的渠道,包括中石化帮扶和碧桂园帮扶,就是拉给外地人吃的羊可能占到85只。像碧桂园、中石化的易捷商店,包括向外的渠道占到85%,那么剩下的15%,这是我们自己去消化的一部分,包括我们农家乐去消化一部分,最主要的还是农家乐,除此之外就是我们通过打自己的布楞沟羊肉的一个品牌消化掉一部分。我们注册的品牌名字就叫“布楞沟”三个字,然后是这样Logo就是两座山,中间有一个小羊,它的logo是这样的。它就叫布楞沟,卖的是布楞沟的羊肉。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看来就是这样,现在第一产业是养殖业,然后第二产业是品牌销售,第三产业是服务业,农家乐就算是服务业了。

布楞沟的羊产业,从养殖业最后发展到“羊肉”布楞沟品牌的产生,以及后来的农家乐,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局面,农民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案例:我们种的藜麦比较多,收过去之后,做藜麦饼干、藜麦酸奶、藜麦的手抓饼等种类特别多。厂子在达板产业园区,这部分完全是中石化负责。厂长是我们以前村上的第一书记。藜麦收购的价格是一斤7块钱,亩产好一点的是300斤左右,一亩地可收入2000元左右,而且我们的化肥、地膜、种子都是帮扶直接发,老百姓只负责种就可以了。藜麦的效益也比较好,老百姓也爱种。藜麦的加工属于第二产业,我们没有办法做的事别人在做,把我们的原材料送过去,加工产品我们再批发过来卖,销售这部分也算是第三产业,加工厂也愿意打上我们布楞沟的牌子。

该村鼓励农户开展多种经营,在从事种养业以外,还从事羊肉的加工和农家乐,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从该村的产业融合情况分析有几种情况,一方面是一二三产业之间融合,另一方面是农业内部不同类型之间融合,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融合,地膜玉米等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同时养殖业产生大量的有机肥料又促进了种植业的增产增收。该村产业扶贫和产业兴旺有几个特点,一是延伸产业链,在养殖业中,进一步发展羊肉包装加工企业,增加养羊农户收入,同时有条件的农户经营农家乐,农户的效益翻了几番。二是从品牌增效益,注册“布楞沟”品牌,产品不仅销往周边城市,也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广州和厦门。三是建设党支部领导下的抗风险联合体,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体,调动了农合和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化解了在市场中的巨大风险,农户的羊和羊肉产品通过企业销售,企业健全的销售平台解决了农户销路难的问题,而分散的养殖户又减小了企业的风险。

3.在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上的衔接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上的一个难点,布楞沟在扶贫攻坚阶段为了加快脱贫步伐,很多产业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补贴扶持发展起来的。从2014年以来,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使农户和合作社、企业在市场中各担风险,同时也各有收益,充分调动了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

案例:村上一开始是政府主导,然后给我们办了一些企业,我们在企业里打工,当时种植也有一些补贴,养殖也给补贴,那个时候我们对政府的依赖比较重,现在政府更多的是做一些基础设施,比如修路,搭建平台让我们做农家乐,让我们开商店,自己摆摊卖藜麦加工产品,卖东乡手抓羊肉。但是现在政府再不补贴,只做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自己承担运营风险,即使这样,老百姓的积极性还是挺高的,挣多挣少都是自己的。

从布楞沟的情况看,政府在产业扶贫阶段的主导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进入到乡村振兴阶段,完全靠政府的扶持不利于调动农户积极性和企业的创新精神,这时候政府也不能完全退出,而是改变方法、调整角色,产业选择要依靠政府选择,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政府着力于基础设施修建和平台搭建。

4.在带动主体上的衔接

布楞沟村积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参与产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一般是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承包大户,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在产业兴旺中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企业在加工销售环节发挥作用,合作社在购销和生产、生活领域发挥作用,家庭农场和承包大户在农业生产端发挥作用。

案例:农户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都慢慢参与到村上的产业建设。人数或规模,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也在慢慢增多。一方面因为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来了之后,一下子各界的目光,包括政府的各级领导都在关注这个地方,都把这一块当作一个平台去建设。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干部在干,老百姓在看”,从2013年差不多到2018年持续了将近5年时间。老百姓其实不知道干什么,你给他5万块钱去养羊,他就去养羊了,你给他5万块钱去种玉米,他就去种玉米了。因为当时落后,没有见过世面的老百姓不可能一下子人人都变成致富带头人、致富能人,能干出个啥来。从2018年开始,慢慢地产业正规化了,2018年之前都是私人老板的养殖场,没有老百姓参与。2018年之后政府注资,但同时要求养殖场把老百姓带起来。像我们村马达吾德的养殖场,他在2020年时有27户老百姓都参与到他的合作社里,老百姓参与进去干什么呢?有些是直接当羊倌,他招了8个人在里边打工,工资每个月有2500元以上,这8个人直接成了他的员工,还入了股。其他的像有地的,因为养殖场的地是租的,你给人家租金500块钱,但是入股的老百姓不行,所以给人家1000块钱,有地的人通过土地租金增加收益。另一部分就是些散户,村上还有养殖达标户,家里养30只羊或者是5头牛以上,就算养殖达标户,除了6家合作社之外,还有13家养殖达标户,合作社负责这些养殖达标户的日常防疫。比如说马达伍德的防疫搞得很好,也算是比较先进的防疫,他把达标户的防疫都统筹负责了。销售方面,老百姓找的销路还是比较好的,但是碰到特殊时期,合作社要把这部分销售带上。像从外面拉饲料,半挂车一次要拉三车,相对来说比老百姓自己去拉要节约成本,一来一回就帮助老百姓在养殖上增加了收入。

四、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本文考察了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的实践,主要措施和成效,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该村在产业选择道路上遵循了资源禀赋原则,从当地传统优势的“东乡贡羊”养殖、加工、销售为主导产业,在与周边地区产业竞争中,明显具有特色优势,实现了产品可持续发展和农户增收。

第二,该村的产业发展中,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吸取扶贫攻坚阶段的经验,在解决绝对贫困后,在产业发展中建立企业与农户共担风险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激发了产业发展活力。

第三,政府主要发挥服务型作用,在该村产业发展中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府通过发展基础设施、优化企业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有效解决了过去政府大揽大包而造成的农户农民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第四,科学规划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兴旺必由之路。一方面,科学的产业规划是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基础。因地处西部偏僻的内陆贫困地区,该村历史上的产业发展完全是无序化生长,没有科学规划,东乡县文旅局协调浙江省某规划机构对该村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为后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措施。布楞沟村农民增收主要是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中实现的,只有一二三产融合才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户收入。只有城乡融合,农村才有生机。

(二)启示

第一,新结构经济学在极端自然条件下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较强指导价值。不少学者以内生发展理论、新内生发展理论和参与式发展理论来解释当今中国乡村经济发展都有可借鉴之处。中国国情具有特殊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又是中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产业发展落后。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衔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至关重要,而基于资源禀赋的优势产业的发展是产业兴旺的有效途径。

第二,科学规划是产业布局衔接的基础。布楞沟村的经验表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衔接需要科学的产业规划,因此西部极端自然条件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应当基于资源禀赋进行科学规划,立足乡村实际和市场需求,发挥乡村特色优势,开发特色产业,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第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布楞沟村的经验表明,只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户的收入。只有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才有生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脱贫攻坚中,在政府主导下形成了很多扶贫产业,在实现脱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这些产业进行有效衔接?形成特色优势是一个主要标准,有些地区复制周边地区发展路径发展,没有形成特色优势,靠政府补贴发展产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该淘汰,要淘汰。

第四,农户是产业兴旺的基础。布楞沟村的经验表明,在产业兴旺中发挥提高农户积极性,实现农户增收、乡村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产业兴旺不仅实现经济的发展,还要使乡村农户增收、农民富裕,实现乡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第五,以农户为主体,调动农民积极性,是该村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该村在整个产业布局中,首先考虑调动农民积极性。乡村振兴如果没有大多数农户的参与,只有企业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村党支部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户参股养殖企业模式,积极动员多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企业发展利润,充分调动了全村农户的积极性。

第六,乡村旅游是乡村兴旺的引擎。在布楞沟村的发展中,旅游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布楞沟村主要挖掘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为该村各项产业兴旺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东乡族文化研究会)

--> 2024-01-12 ——基于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的田野考察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106947.html 1 极端自然条件下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衔接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