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甘遂的根。
甘遂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宋代《图经本草》云:“今陕西江东亦有之,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根皮赤,肉白,作连珠,大始指头。”所述形态特征、产地与今之药材甘遂相符。《植物名实图考》载有甘遂,所云:“俗多呼为芫花,山西交城产者黄红花,根甚细。”所述所绘十分清晰,非本种而系瑞香科的瑞香狼毒。生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草坡、农田地埂、路旁。临夏地区有分布。
甘遂性味苦,寒。有毒。具有泻水逐饮,破积通便之功效。主治水肿胀满,胸胁满痛,二便不通;水热互结的结胸证;癫痫,癫狂;亦可用于妊娠引产,术后尿潴留,百日咳,急腹症等。
用法 内服:煎汤,2-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内服宜用炮制品。
宜忌 气虚阴亏,脾胃虚弱者及孕妇忌用;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传统认为反甘草。
选方 1.治胸膜炎:甘遂、大戟、白芥子各9g。研末,用姜汁煮糊为丸,如绿豆大。1日1次,每服0.6g,连服半月。
注:服此方须注意,分量切不可更改,每服0.6g,不可多服,否则腹泻,腹泻反无效。
2.治腹水:甘遂、地龙各15g,生大蒜90g,共研和为丸。每日早、晚开水送下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