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4年01月04日

细微之处尽显公仆本色

本报记者 马龙 刘刚林 郭慧霞

2023年12月18日,一场突袭积石山的6.2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地震发生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有力指导下,在兄弟省市、部队官兵、省级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倾情相助下,我州抗震救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在十多天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里,我们无不为抗灾一线奋不顾身的干部群众和子弟兵所感动,我们无不为来自四面八方的踊跃捐助而欣慰,我们无不被身处困境积极自救互助的灾区人民所震撼。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担当和作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灾区群众点燃了生命之光、温暖之光、希望之光。

“每一间安置房里都要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警惕一氧化碳中毒”“临时厕所既要方便群众,又要不影响环境,还要根据安置点男女人数合理搭建”“最近安置点内三轮车乱停乱放的多,要设置集中停放点,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个别安置点有群众私搭乱接电线的现象,极易引起火灾,相关部门要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和群众安全常识普及”……群众利益无小事,细微之处见本色。连日来,省州主要领导白天深入受灾村镇、安置点检查督导抗震救灾工作,晚上党委政府召开联席会议,对发现的问题一一梳理,现场提出解决办法。会上,大家讨论的问题从伤员救治、群众安置、物资发放、灾后重建,到群众温暖过冬、柴米油盐、环境卫生等无一遗漏,每一项议题都涉及受灾群众的切身利益。

执政为民就要时刻想到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抗震救灾一线,党员干部就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板房内如何防火、个人卫生如何保持、身体不舒服应该找谁……受灾群众有什么困难和需求,只要打声招呼,穿梭在各个安置点的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基层干部,随时会上前帮助解决。在这场抗震救灾中,他们始终把群众冷暖安危放在心头,全面系统、细致入微做好受灾群众工作,千方百计解决好受灾群众生活困难,以关爱民生的殷殷情怀、快速有效的生死营救、井然有序的灾后安置,努力让抗震救灾更富效率、更加精准、更有温度。

“有了像王书记这样的好干部,我们心里很踏实,住在板房里就跟原来自己家一样,吃得好、睡得好。王书记对我们的吃喝、取暖等各方面问题,考虑得很周到,现在我们啥也不缺。”刘集乡阳洼村一社受灾群众韩明旺说;

“地震发生的那天晚上,我特别害怕,不知道以后怎么办。可是短短几天后,‘帐篷学校’开学了,老师给我们上课、教我们唱歌、陪我们做游戏,他们的关心和温暖,让我和同学们不再担心、害怕。”大河家镇周家村教学点六年级学生蒲晓智告诉记者;

“我们已经搬进板房4天了,这些锅碗瓢盆、蔬菜,都是村上发的,连牙膏、毛巾、擦脸油都有,我们没有花一分钱,就是自己的亲人也不会想得这么周全,党比亲人更亲啊。”石塬镇秦阴村安置群众安英莲说;

“地震发生后,我家的羊圈损毁严重,羊的饲草也无法供应,是东乡县收购服务队及时帮助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现在可以睡个安稳觉了。”积石山县养殖户姬学坪说;

……

走进积石山灾区,看到的是党员干部悉心照顾群众的身影,听到的是群众对他们工作肯定和认可的声音。

急受灾群众之所急,想受灾群众之所想。板房是受灾群众过冬的临时“新家”,为了让他们过一个温暖安全的寒冬,州上在妥善安置受灾群众过程中,将老人、病患、孕妇、幼童优先安排入住。电力、交通、通讯等部门混合编组,确保每个安置点道路通畅,水、电、网络信号全部接入,免费发放火炉、煤炭、药品、生活用品等,统筹设立了警务室、医务室、微型消防站、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淋浴方舱、便民超市等,达到了通暖、通厕、通水、通电、通讯和群众有热饭、有被褥、有保暖衣物、有干净水、有安全保障、有医疗服务的“五通”“六有”要求,并在安置点显著位置设置群众诉求登记点,清单化销号解决问题,常态化开展流感检测、环境消杀、心理疏导等,让受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

心里装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刚刚经历家园被毁、亲人逝去的受灾群众,承受着巨大的心灵伤痛。我州广大党员干部细致的工作、温情的抚慰,不仅答好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时代之问,也驱散了灾害留下的阴霾。

穿越灾难,跨越新生。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关怀转化为强大动力,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工作节奏,以极端负责、认真细致的态度,用心用情做好抗震救灾后续各项工作,带领受灾群众早日重建美好家园。

--> 2024-01-04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106494.html 1 细微之处尽显公仆本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