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伟如
“王书记,这段时间你们辛苦了,赶紧进来喝杯茶。”“天太冷了,进屋暖和休息一下……”
积石山县刘集乡阳洼村安置点上群众热情招呼的王书记,正是州委统战部下沉干部王建多,现在是阳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023年12月30日,是王建多在阳洼村的第12天。
当天早上9点,记者见到王建多时,他已在阳洼村一社安置点走访了一遍,正在去四社、五社安置点的路上。他边走边告诉记者:“现在,全村有10个集中安置点,除一些投亲靠友、租赁住房和返回安全住房的群众外,截至2023年12月29日12时,全村318户、1529人全部搬进安置板房。”
“老乡,现在你们还缺啥不?生活物资够用不?房间里冷不冷?要小心一氧化碳,报警器一定要打开。”王建多每到一个安置点,都耐心询问叮嘱,他热忱尽责的工作态度得到群众一致好评。
临近中午,安置点的群众开始忙着做饭了。
“王书记,我家今天炒的洋芋菜,你来我家吃吧!”“王书记,这是我家今天煮的羊肉,赶紧吃上些。”群众争着要留这位“老熟人”吃顿饭,都被他婉拒。
王建多告诉记者,当前的工作是把每个安置点再进行补充、完善和提升,群众缺什么就补什么,要搞好安置点规范化管理和宣传教育。“在一社安置点,我们计划安装个大门,挂上对联,把‘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建新家园’元素嵌入进去。马工,你来得正好,咱们商量一下安装大门的事……”
说话间,他就和东乡县救援队的马铎去了安置点的空地,当时是中午12时30分,王建多还在忙碌着。
在震后的十几天里,这些始终冲在灾后重建最前线的干部们,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中。
“有了像王书记这样的好干部,我们心里很踏实,住在板房里就跟原来自己家一样,吃得好、睡得好。王书记对我们的吃喝、取暖等各方面问题,考虑得很周到,现在我们啥也不缺。”阳洼村一社村民韩明旺说。
听完韩明旺的话,王建多拉起他的手说:“老人家,现在物资充足,我们精神上也要富足,在一社安置点前的空地上,我们建个小广场,摆放民族团结方面的展板、横幅,咱们一起努力,不等不靠,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