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3年12月30日

震后第11天 致敬英勇的我们

本报记者 景溪

张文静正在进行英文出镜报道

19日0时闻令,0时30分动身,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张文静和同事胡伟杰、张睿、马希平从兰州出发。凌晨3时左右,他们抵达重灾区大河家镇陈家村。零下十六七摄氏度的冬夜,一夜奔波采访,精力高度集中。

“当时害怕吗?”“没有,一点都不害怕,只想着快一点,再快一点,把这里的情况及时传达给公众。” 张文静说,冲锋一线、敢于拼命、从不叫苦,从来就是“新华人”的职责和使命。面对不断袭来的余震,他们也从未害怕,不曾放下手中的笔和相机,连续奋斗了30多个小时。休息了3个小时后,20日上午7时,他们再次投入一线工作。采访往往都在低温深夜,甚至通宵,张文静的手被冻得发红、开裂,嘴唇被冻得发紫,脸被风吹得爆皮。“同事们也是一样的情况,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始终保持着‘新华人’敢于战斗的作风。”她说,及时、全面、准确向外界报道受灾情况和中国在余震、极寒中全力救援情况是新华社记者的职责和使命。

23日,记者在刘集乡团结村采访活动板房搭建时,遇到了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和张文静一样,他也是地震当晚自兰州出发,凌晨3点到达。“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我的心就一直是悬着的,抵达搜救现场后,眼前的一幕幕令人心情无比沉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赶来,大家冒着严寒、风雨兼程抗震救灾的场景,令人暖心。”

以文字报道为主的范海瑞,这几天也用手机拍摄视频,担起了新媒体记者的职责,视频传播比文字稿要快得多,他要尽量在第一时间传递灾区信息。“在灾区采访的几天时间里,几乎每一刻,我都被每一个平凡的人在灾难面前所展现出的大爱和无私深深感动着、激励着,我无数次告诉自己,一定要用好手中的笔和镜头,报道好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伟大壮举,记录好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范海瑞说。

中国新闻社甘肃分社记者闫姣在自己的记者手记中记录:18日23时59分甘肃积石山发生6.2级地震,我接到“带上厚衣物,收拾好采访设备,随时准备前往灾区报到”的通知,电话铃声响起,和衣而睡的我几乎从床上弹起来,回复了签稿人,背起背包冲出门外,一路从6楼小跑下去。天漆黑,零下十几度的积石山县远比我想象得还要冷,路面积雪未消,虽然套了两双袜子,脚还是冻得刺痛……但为了一个好的角度和真实感人的故事,这一切都值得。

通过画面和文字,人们看到了坍塌的房屋,为震区群众揪起心来。人们看到了连夜搜救的消防员,看到了载满装备落在积石山的“运20”,因国家力量而深感踏实;人们知道了为了保护两个孩子而失去生命的年轻母亲,为母爱的伟大而落泪;看到了四面八方而来的支援,看到了迅速搭起的帐篷和建起的板房,看到了解放军建起的帐篷学校,看到了孩子们的笑脸,看到了安置点飘出的袅袅炊烟……

我们在震后的废墟中寻找希望,我们在漆黑的夜晚寻找光亮,我们在寒冷的冬天寻找温暖,我们共情悲伤和绝望,也传达爱意和温情。

震后第11天,我们还在这里。

记者手记:

我们很少用“英勇”形容自己。然而,当我的同事们在震后1小时内迅速集结奔赴灾区,扛着“武器”跟随消防员徒步抵达山顶受灾最严重的村庄;当看到同行的伙伴在寒风中蹲在角落,用冻得通红的双手敲打着键盘;当我深一脚浅一脚行走在废墟之中,看到同仁们憔悴的面容、灰头土脸的形象,让我也想用“英勇”一词来形容。我们,就是新闻工作者,奋战在地震抢险救灾宣传一线的记者。

--> 2023-12-30 本报记者 景溪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106272.html 1 震后第11天 致敬英勇的我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