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茹萍
从生死营救到转移疏散、从排查隐患到抢救伤员、从搬运物资到灾后安置,危急时刻,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群众的贴心人与主心骨。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我州广大党员干部纷纷投身抗震救灾一线,发动组织广大群众,全力以赴打好抗震救灾硬仗。
12月26日,在刘集乡河崖村安置点,由州委组织部部分党员干部组成的抢险救灾小队正在帮乡村干部给受灾群众发放物资,这是他们坚守岗位的第八天。
为更好地做好灾后安置等工作,这支救灾小队在人员搜救工作结束后,组织村上35名党员在集中安置点成立临时党支部,设立6个党员先锋岗,为受灾群众提供“绿色通道”,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协助下沉干部和乡村干部服务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我们把村内全体党员干部分为6个小组,由下沉党员干部和村干部担任组长,带领村内广大农民党员和青年群众开展隐患排查、消防排险、临时帐篷搭建、救灾物资搬运等,抽取机动力量随时受理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截至目前,已累计受理解决河崖村群众各类诉求360余件。”集中安置点临时党支部书记、州委组织部干部武世安说。
在抗震救灾中,州县两级2657名党员干部昼夜坚守一线,成立58个临时党支部,全面开展受灾群众困难需求摸排、救灾物资转运分发、灾后安置等工作。
在柳沟乡阳山村,州科技局下沉干部和乡村干部一起,给灾区小朋友分发天津蓝天救援队带来的零食等物资,孩子们脸上绽放的笑容,让下沉好多天的州科技局干部马玉山感到无比欣慰。
“这些天,我们和群众吃住在一起,群众有需要及时反映,我们能解决的就地解决,解决不了的上报乡镇党委,确保受灾群众难心事每件都得到回应,让他们心安。”马玉山说。
连日来,我州全面落实“党群零距离”网格化“1+N”工作机制,3190名网格员就地转化为救灾队员,州县交通、电力、电信、移动等行业党组织,组织力量连夜到受灾较重乡镇,抢修被损毁基础设施,保证交通、电力通信通畅。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州广大党员干部不畏严寒、不怕困难,奔走在危房摸排登记、应急帐篷搭建、群众情绪疏导等工作岗位,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动员工作,鼓励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为抗震救灾贡献力量,赢得广大人民群众信任。
一个个战斗堡垒在救灾一线巍然矗立,一名名共产党员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一支支以党员为骨干的抗震救灾突击队星夜集结。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抗震救灾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