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怀斌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的安危冷暖,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大河家镇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12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这里看到,救援行动已经展开,省州县各级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员和医护人员等异常忙碌。
据了解,在地震发生后的几分钟内,他们紧急集合后待命,一声令下,立即驰援,让大家看到了无数个“第一时间”的支援。
一天一夜鏖战,12月20日上午,在大寺广场、康吊村、陈家村和镇文化广场安置点,救援工作井然有序,受灾群众从失去亲人的悲痛、地震灾害的恐惧中慢慢走出来……
住进了温暖的“家”
“阿姨,昨天晚上受冻了没有?”一位解放军战士来到米法图麦家帐篷里问道,她说:“和家里一样暖和!”记者看到,帐篷里住着米法图麦一家5口人,火炉上水壶里的水恰好开了,冒着热气。这位战士一边嘘寒问暖,一边放下送来的煤炭,检查了一下火炉,临走时还叮嘱:“我们就住在前面,有事情过来说一声就行。”这是记者在大寺广场安置点看到的一幕。
解放军战士不仅帮助受灾群众安装崭新的火炉,还帮忙生了火。20多名战士逐个查看,并送来煤炭,保证群众及时取暖。
记者走进马阿里老人的帐篷时,老人说:“到我身边来,坐在热乎乎的电热毯上真舒坦。”安置点在搭起帐篷的同时,省、州、县电力部门第一时间赶到给每个帐篷都通上了电。
据群众说,消防队员也来过帐篷,对用火、用电情况进行了检查,详细交代安全措施。
虽然今年的冬天特别寒冷,但是这里的群众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吃上了热乎的饭
“解放军战士做的饭菜很合我们的口味,非常好吃!”在陈家村安置点,住在帐篷里的群众都这么说。
12月19日上午,搜救出来的群众就近安置,由于所处位置比较偏远,物资运送比较困难,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吃饭。陈家村是少数民族聚居村,驻临某部一方面帮助群众救灾,一方面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官兵们向群众说明:“我们知道大家的生活习惯,做出的饭菜符合大家需求。”
12月20日中午,记者在陈家村看到,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烩菜交到了群众手中,做菜的解放军战士说:“从昨天下午开始,就送来很多牛羊肉、蔬菜和饼子等,我们保证能让群众吃好。”
大寺广场安置点位于大河家镇出入口,安置群众比较多,前来救援的人也多。记者看到马永良牛肉面、赛俩目大盘鸡、兴达餐饮有限公司等6家餐饮企业,全天候提供牛肉面等餐食,吃饭不成问题。
在兰州开餐馆的马永华把一碗碗牛肉面送到群众手中后说:“我们家人都支持我来大河家镇,还嘱咐我一定要让受灾群众吃上一口热乎饭。”
记者在康吊村安置点看到,从积石山县城送来的快餐,让安置点群众吃得津津有味。
据了解,来自新疆、宁夏、青海等省区和全州各县市的餐饮企业正不断赶来,送来吃食、运来餐饮设备。
贴心的医疗在身边
“我的胆囊炎好了!”
“我的头再不晕了”
“我的胃不疼了……”
在大寺广场,甘肃省人民医院野外流动医院帐篷前,群众连声告诉记者。
一场惊吓,一夜寒冷,许多受灾群众生病了。就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甘肃省人民医院野外流动医院选派40多名优秀医护人员,组织先进的救治设备,迅速赶往积石山县,并从12月19日上午开始工作。他们以大寺广场为据点,派出医护人员到各个安置点巡回检查。
记者看到,这里有手术、B超等6辆专用车,还新搭建了诊疗室、药房等6个帐篷。据负责人说:“这里完全具备检查、治疗常见病的条件,我们和总院保持联系,随时可以提供支援。”
记者了解到,在两天时间里,流动医院为80多名病人进行治疗。
暖心的服务在门口
在大河家镇街道、安置点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川流不息,记者看到中国石油的流动加油车来回穿梭,不时给运送物资的救援车辆加油;
工商银行临夏分行流动银行车开往大河家镇,为灾区提供更加全面、更为便利的金融服务;
中国电信临夏分公司安置了免费电话台、免费充电亭,昼夜为救援人员和安置群众提供通讯服务;
州县邮政公司专门设置邮政邮件、快递服务窗口,全天候提供服务……
记者了解到,12月19日6时,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甘肃大灾突击队10多名工作人员已赶赴大河家镇,快速对接当地政府部门,主动排查出险客户信息,开展救灾和理赔工作。短短两天时间,核查人员伤亡1例、车辆受损15例、牛羊受损3例,将近100多万元赔款金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12月21日,中国太平洋保险向灾区捐款人民币1000万元。
在大河家镇,还有许多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他们秉持大爱之心坚守救灾一线,为灾区人民服务。他们有一句共同的话语:“我们一定会坚守到最后,照顾好灾区群众。请祖国人民放心,这里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