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传染病
地震后,由于气温低、早晚温差大,再加上人们身心疲惫、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流感、麻疹、风疹、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由于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精神高度紧张者等人群是呼吸道传染病易感者,地震后这些人群大量聚集,易造成传播流行。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飞沫传播,但也可通过密切生活接触传播。一旦传染源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易感人群又大量积累,则极易引起相应疾病的爆发流行,特别是在学校等人口集中的场所。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呼吸困难、全身乏力、出疹子,一般经对症和特异性治疗均可治愈,少数患者致重症。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措施:
1.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人群集中的场所,个体之间尽量保持1.2—1.5米以上。
3.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
5.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6.多喝水或喝盐水、不吸烟。
7.避免嘈杂,注意休息,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8.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如出入公共场所应带口罩,防止传染他人。不要自行购买和服用某些药品,不要滥用抗生素。
高热咳嗽小心鼠疫
由于地震后鼠类肯定会大肆作乱,避免因接触病鼠及其排泄物而感染鼠疫等传染病,显得意义重大。
在灾区千万不要在鼠洞附近坐、卧、休息,以避免被蚤类叮咬。如发现啮齿动物,包括野生的如黄鼠、沙鼠、旱獭等或家栖的鼠类,不明原因大量死亡,应及时报告当地防疫机构。
一旦发现有人出现无外伤感染而淋巴结肿大并伴剧烈疼痛和高热,或伴有咳嗽、胸痛、咯血、意识不清等情况,必须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并迅速采取措施,以防造成更大面积的病情传播。
呼吸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尤其是地震后坍塌、人口居住密集,使该病传播几率大大增加,尤应注意经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隔离。
破伤风元凶是泥土
地震现场伤员骨折等各种外伤随处可见,再加上房屋倒塌后,泥土、瓦砾、锈物满地、所有人都极容易出现皮肤擦伤。有时来不及处理,便会突然受伤出血时,随便抓起泥土止血或是抓起布条包扎捆绑,这是导致破伤风的最直接原因。
破伤风杆菌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如伤口、骨折、烧伤,甚至木刺或锈针刺伤)而侵入人体,并在伤口深部缺氧环境中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破伤风杆菌毒素,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全身特异性感染。如不能及时处理,该病的死亡率在20%~40%左右。
受伤后正确处理伤口、破坏受伤部位的缺氧环境是预防破伤风的关键。处理伤口时,第一必须彻底清创,如果没有双氧水等专业消毒制剂,应该选择清水冲洗,或湿敷伤口;第二,开放伤口,压迫止血后,不能密闭伤口,绝对禁止缝合;第三,尽快寻找医生帮助,注射破伤风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