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刚林
“咳咳咳、咳咳咳”“大夫,我孩子喘得很厉害,快给看看”……11月30日,记者来到州妇幼保健院儿科时,楼道里咳嗽声此起彼伏,家长们或等待检查检验结果,或陪着孩子在输液。
刚刚带女儿做完检查、正在面诊的家长马女士称,2岁的女儿前几天开始发烧、咳嗽,逐渐喘得厉害,以为是感冒,吃药后不见效果。“孩子是合胞病毒感染,别担心,对症治疗就好。”该院儿科主治医师邢宝云看着检验单和胸片,一边给家长解释病情、用药要点,一边飞快地敲击键盘,填写病历、开具输液单。
进入冬季,呼吸道疾病增加,合胞病毒、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引发社会关注。“近期,呼吸道疾病情况复杂,合胞病毒显著上升,占首位;支原体肺炎还是有,但呈下降趋势;腺病毒感染、流感等也在增加。症状大多是咳嗽和发热,输液大厅里全是输液的孩子。”该院儿科主任李旭光说,这段时间到医院就诊的患儿明显增多,最高日诊量达200人次左右。
为了应对此次呼吸道疾病就诊高峰,州妇保院专门进行安排部署,通过抽调增派医师、增加儿科诊室、加强药品紧急采购储备等一系列举措,全力保障患儿看病需求。“医院在以往开设诊室基础上,再增设一个儿内科专家诊室,扩容床位,从各病区抽调高年资护士增援儿科,分流就诊人员,并开设夜间门诊,延长儿科门诊诊疗时间,保证24小时接诊。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医疗服务,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实时分配各科室床位,为危重患儿提供入院‘绿色通道’,按照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布局与设置增开PICU病区,设置床位9张。”李旭光说。
李旭光介绍,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种常见病毒,也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除此之外,也是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和肺炎支原体都可通过咳嗽,或者打喷嚏排出的飞沫进行传播,也可通过眼睛、口鼻的黏膜接触含病毒的分泌物或污染物感染人类,引起呼吸道感染。
“最初感染时的症状类似于普通感冒,容易‘蒙混过关’。”李旭光说,“儿童感染合胞病毒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能为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或中耳炎,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通常以咳嗽、气促、口吐白沫为主,可见喘憋;也可能表现为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等。临床症状与患儿的年龄、基础疾病、环境暴露因素及呼吸道感染病史有关。”
那么,如何区分流感和合胞病毒?李旭光说,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一样,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发热、咳嗽及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但也有一些区别。
流感由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引起,以高热为主,患者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肌肉酸痛和乏力。呼吸道合胞病毒传染性更强,不一定会导致高热,在感染人群年龄上的差异会比较明显,年龄越小的人感染症状越重。
李旭光提醒家长不要恐慌,目前大部分感染呼吸病毒或肺炎支原体的患者还是属于轻症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或肺炎患儿剧烈咳嗽、高热、精神差患儿需及时就医,还需进行病原体核酸检测及胸部CT及相关检查、化验,因病施治。此外,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外出时要规范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在医疗机构就诊时要做好个人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儿童感染呼吸道病毒或肺炎支原体后应当尽量居家隔离休息,减少外出,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后病情可好转。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等症状,是否需要立刻到医院就诊?针对患儿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李旭光称,流感可以口服奥司他韦,目前还没有针对呼吸道其他病毒感染者有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一般使用常规抗病毒药物及止咳化痰类药物等对症治疗。如果孩子出现超高热或持续发热超过3天、频繁咳嗽影响正常生活学习、精神状态不好甚至出现嗜睡、呼吸频率增快或呼吸困难、频繁呕吐、皮疹、头痛或抽搐等,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相关链接
确诊后应如何用药?
支原体肺炎:患者确诊支原体肺炎感染后应遵医嘱及时治疗,成人感染支原体后推荐优选四环素类或喹诺酮类药物。
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以通过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
流感:流感可以选择抗病毒药物治疗,比如奥司他韦片、利巴韦林片等,应该在发病48小时之内服用。如果有机体发高热、头痛等症状,可以配合解热镇痛药物治疗,需严格听从医生指导,不可以擅自选择。
儿童发热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儿童发烧没有超过38.5℃,一般不建议直接用药退烧,可以先采取物理方式降温,例如可以用冰袋、冷毛巾等敷于儿童的前额、头顶部,也可以用温毛巾擦拭颈部两侧、腋窝、腘窝、大腿根部等部位。还可以考虑使用退热贴、退热栓等进行降温,同时让孩子多喝温开水,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如果体温超过38.5℃,则可以采取口服药物的方式降温,比较常用的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在4个小时内不可重复服用,布洛芬在6小时内不可重复服用,此外两种药物不可以一起服用,还有一些感冒药中含有退烧药,在口服感冒药的同时要注意阅读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