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3年11月19日

临夏市:探索多元化路径 做强村集体经济

河州盖碗茶文化博览园(资料图)

本报记者 郭慧霞 通讯员 王慧娴

初冬时节,一批批游客走进位于临夏市折桥镇的河州盖碗茶文化博览园,品尝特色美食、观赏秋冬交替美景、体验非遗文化;南龙镇罗家湾村的新型建材厂里,一辆辆大车开进厂区,把这里生产的加气砖运送到各地的建筑工地……如今,临夏市处处散发着特色产业发展新活力。

近年来,临夏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拓宽发展途径、精准实施项目等一系列举措,充分激发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活力,不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临夏市枹罕镇的钰樽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时看到,注塑机、丝网印刷机、封口机等设备正有序运作,工人们正在各自岗位上进行打包、分装等工作。据了解,该公司主营一次性航空水晶餐具制作及销售等业务。今年以来,枹罕镇铜匠庄村以该公司为载体,采用“党支部+公司+农户”的形式,增加集体收入给村民分红,为周边群众提供就近就业机会。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经铜匠庄村委会多方筹措资金,将村集体闲置场地改造建设,自主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生产一次性水晶餐具,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同时解决了周边群众的就业问题,下一步,公司将注重党建加产业的催生共富效应,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钰樽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马鑫对记者说。

盖碗飘香满河州,茶旅融合促增收。在折桥镇慈王村,有一座以盖碗茶为主题的博览园。园区借助临夏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慈王村良好的生态资源,实现了“盖碗茶产业在旅游体验中增值,旅游通过盖碗茶产业添彩”的目标。 2022年,为更大限度地盘活资产,慈王村以“党建+合作社+企业”的模式,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该园区顺利落地建设。截至目前,园区共计接待游客3.5万人(次),带动吸纳剩余劳动力105人,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

“我在这里上班一个月能拿到2700元的工资。以前一直在外面打工,现在一个月下来既能拿到工资,又能照顾老人、孩子,年底还会给我们分红,这些工资能够维持家庭基本开销。”员工马秀说。

据慈王村工作人员马军介绍,近年来,慈王村坚持以党建引领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建立了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体系,职责权能清晰,保证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目前慈王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注资分红,2023年注资收益预计达10万元,二是村办合作社基础设施的租赁费用,2023年合作社租赁收益达20万元。

“大河有水小河满!在家也能赚到钱。在工厂上班每个月有近5000元的工资,年底还另有村上的分红!”走进罗家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正在忙碌的罗家湾村村民笑着对记者说。今年以来,南龙镇罗家湾村通过整合现有资金,向罗家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工厂注资,签订投资入股协议。同时,还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理核实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金及产权关系,精准界定村集体成员身份,进行股权配置、资金分红。

“今年初,我们给群众发放了分红,共计分红11万多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将村集体资金继续注入到企业,帮助企业发展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罗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梁佛保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临夏市35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545.94万元,同比增长153.1%;村均收入15.6万元,同比增长153.2%;94%的村经营性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经营性总收入455.42万元,同比增长114.4%。为增强村级“造血”功能,临夏市充分发挥各村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按照产业提升型、资产盘活型、企业带动型、为民服务型、多元合作型等一种或多种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 2023-11-19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103772.html 1 临夏市:探索多元化路径 做强村集体经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