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怀斌 史有东
时序金秋,硕果累累,收获希望;
踔厉图强,桃李芬芳,成就梦想。
9月下旬,按照省政府的安排,省政府督导委员会对全省高校分类评价实地督导,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28所职业学院同时展开分类评价实地督导。
经过自查自评、专家评价、监测评估、实地督导等环节,得到专家组初步反馈: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工作方向明确,工作成效显著。
——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懂职教善管理的院长从事学院管理工作,名校长的引领作用十分明显,学院管理规范;近3年来,组织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学院引进急需紧缺专业教师,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大幅提升。
——学院从办学初的5个专业发展到现在的29个专业,护理、学前教育和口腔医学技术三个骨干专业发展势头良好,烹饪、种植养殖和外语(阿语和波斯语)三个专业特色鲜明,实现了办学规模扩大和专业结构优化的双赢。
——2022年,师生获省级以上奖励超过建校以来获奖的总和,科研成果有突破性进展;学院坚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成事业”的就业理念,学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年保持在87%以上……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终于和全省职业院校同步前行,并驾齐驱!
全院上下欢欣鼓舞。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党建引领,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将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用创新提效率,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办学特点,高位嫁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弯道超车。从创办到今天,一路拼搏,一路奋进,一路超越,短短几年时间,得到了社会认可,一座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地正在拔地而起。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所年轻的学院,感受这里的变化。
一流的教学环境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坐落在临夏市东城区大夏河两岸,占地面积541亩,其中主校区占地400亩,分校区占地141亩,校舍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学院现有教职工496人,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59人,研究生学历59人,“双师型”教师227人,外聘兼职教授、学科带头人和行业能手27人。
学院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汲取省内外高校规划设计、整体布局、建筑风格等经验,设计理念先进,整个校园像一座园林公园。
校园绿化层次分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各项建筑浑然一体,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建有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标准化场地,运动设施齐全,能够满足日常的教育教学需求。
学院建成省内高职院校一流的图书馆,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馆藏及共享图书80余万册。学院在建好教室、师生宿舍、食堂等必需的教育教学设施外,还建有省内一流的实训中心8个、实验实训室174个……
校园美丽,硬件一流,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保障。
准确的办学定位
2023年,学院招生人数剧增,高职学生报到3506人,高职学生总数达到7829人,比去年学生数净增1547人,中职学生总数达到1119人。学生来自省内和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他们都说:
“选择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是因为这里有我们最喜欢的专业。”
“上两届同学们深受社会欢迎,就业情况非常好,所以我们就选择了这所学校……”
学院在短时间内跟上了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这与学院明确的办学思路分不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院长雷志辉告诉记者说:“学院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临夏大地,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是学院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的深厚土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手脑并用,终身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岗位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助力学生就业创业,是提高社会贡献度和认可度的根本途径。”
学院提出了“先学做人、再学技艺、有教无类、特色发展”的育人理念。明确了“质量立校、文化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目标;“立足临夏、服务甘肃、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目标;“基础教育师资成长的摇篮,卫生健康人员培养的基地,技能型人才锻造的熔炉”的培养目标。确立了“一体两翼八轮驱动”专业发展架构。“一体”指专业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两翼”指教育和医学两大专业群,“八轮”指机电工程、信息工程、建筑工程、经济贸易、文化艺术体育、生物工程、新能源工程,智能制造等八个专业集群。着力发展护理、学前教育和口腔医学技术三个骨干专业,努力打造烹饪、种植养殖和外语(阿语和波斯语)三个特色专业。
学院重构“七院六系一部”等14个教学单位,实现了专业的集群发展。学院目前共设基础教育学院、卫生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旅游学院、百花烹饪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及创新创业学院7个二级学院,外语系、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生物工程系、体育系6个系及1个附属中专部,14个教学单位共同支撑起了“一体两翼八轮驱动”的专业发展架构。
科学的办学思路定位,引领学院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学院规划到2025年高职学生实现万人规模、学前教育专业入围全省“双高”建设校、设置2-3个应用型本科专业,提升办学层次、实现纵向贯通的蓝图正成为现实。
优秀的教学团队
在这次全省高校分类评价督导工作中,学院的教师队伍标准高、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专家组的肯定——
近两年来,学院高度重视领导班子、班主任和教师三大队伍建设,选拔推荐了党政处(室)干部,遴选推荐并任命了教学单位及教辅机构负责人。将事业心强、爱干事、想干事、乐于奉献的同志选拔到领导岗位上,为学院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学院安排主要处(室)、教学单位主要负责人31人次到济南职业学院、兰州资源环境大学等省内外高职院校挂职学习,更新了教育理念,提升了管理水平。
学院邀请国内职业院校知名教师、班主任来学院开展讲座,进行培训交流62场次,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班主任管理能力在学习交流中得到有效提升。
学院选拔任命了教学单位及教辅机构负责人32名,平均年龄38岁,并组织进行了新提拔干部集体宣誓仪式。实现了学院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推动着学院可持续健康发展。
学院选派专业课教师290人次参加“国培”、“省培”项目,其中连续两年争取到省教育厅“国培”项目资金,委托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中青年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班”,参加人数90人,培训学员通过学习更新了教育理念,加深了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学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学院不断提升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激发工作热情。完成了编外聘用人员薪酬制度改革,实施了校内奖励性绩效工资制度,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了40名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使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为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
优秀的教师队伍,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丰硕的教研成果
学院通过一系列创新改革,政策激励,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热心于参与教学科研活动,校园内形成了重视科研的良好氛围,教师队伍的科研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科研成果明显,逐步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近两年,教师全年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厅级以上立项课题32项,临夏州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立项5项,校级立项课题22项,各级各类课题结项25项,立项结项数量和质量都比往年有了显著提高。徐田蓉教师团队讲授的《急危重症护理》课程经过专家评审,被认定为2023年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马玉勤教师团队、房庆为教师团队等教学成果获得了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实现了学院教研方面两大历史性突破,标志着学院科研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2022年,学院承办了甘肃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高职班主任能力大赛和中职文秘大赛。2023年,学院承办了“中银杯”甘肃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学生组口腔专业技能、声乐表演、中职学生组职业英语技能、高职学生组英语口语四个赛项的比赛。学院高度重视,科学策划,周密组织,公正评判,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受到主办方和领导的一致好评,同时,全方位展示了学院师生的精神风貌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72人(次),其中一等奖9人次,杨彩霞老师获全省高职组班主任能力大赛一等奖,乔桂珍老师获全省中职组班主任能力大赛一等奖,并代表甘肃省参加该赛项全国比赛;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66人(次),其中一等奖7人(次),学院师生在各类竞赛中年年登上新高峰,实现新突破。
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构建专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一体化发展格局,护理、学前教育和大数据与会计三个专业600多人通过培训获得1+X证书,拓展了学生就业渠道,提升了就业质量。
特色的产教融合
学院抢抓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机遇,以“技能甘肃”建设为契机,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学院与百花家园有限责任公司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百花烹饪学院。百花烹饪学院在甘肃省第二十八届兰洽会上,被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陇上美食博览会组委会授予“烹饪人才的摇篮”称号。
学院联手百益集团,立足百益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岗位需求,共建百益产业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订单式培养人才。
学院与厦临集团共建混合所有制牡丹产业学院,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共育共培平台,校企协同育人,共同推进“管理共治、专业共办、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共研、人才共育、师资共用、教材共编”的新模式,产学研有机融合,共同开发牡丹系列的文创产品,实现专业赋能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分别与兰州荣光义齿制作中心、甘肃骨科创伤医院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平台,促进学生就业。
学院正在与甘肃雨盛尚科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共同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任务。
产教融合闯出了新路子,走在了全省职业院校的前列。
广泛的合作交流
学院按照“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台了《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实施方案》,完善了学院与国外高校伊朗穆斯塔法大学、马来西亚伊斯兰科技大学、韩国又石大学的国际合作办学机制。
中华职教社“社员之家”落户学院。以“社员之家”为阵地,借助平台将职教研究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凝聚智慧服务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积极加入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创新教育工作委员会,并成为理事单位,为学院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学生高质量就业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学院抢抓机遇,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围棋师资培训试点单位,对赋能专业建设和拓展人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学院与济南职业学院开展教学科研交流、教育教学诊断与研讨、教育专家专题讲座等活动,两校结为“东西协作友好学校”,进一步推动了东西协作可持续化发展。
支持和政县职教中心建设与发展,挂牌成立了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示范校,扶持专业建设,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派骨干教师支教,充分发挥学院辐射带动作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当前,职业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知弱而图强,着眼全局与长远,抓改革促创新,抓管理促规范,抓质量促发展,把热情变成具体的行动,实现了临夏现代职业学院健康发展,争创全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地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