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3年11月13日

马寨村 建设和美乡村“魂”“形”并重

马寨村文化广场

古泉

古磨

古树

党群服务中心

农家乐

广场一角

和美马寨

乡村廊道

本报记者 马秀梅 赵怀斌 李萍 梁永吉

深秋的康乐大地,层林尽染,凸显别样之美。暖阳下,苏集镇马寨村在深秋静静绽放金灿灿,一眼古泉、两盘古磨、几株古树,镶嵌在如诗如画的村子里。宽阔的村社道路、崭新的农家院落、古朴的巷道亭台之间,让村庄有“魂”有“形”,内在美与外在美完美统一,闪现出和美乡村的无穷魅力!

马寨村有一眼泉,是村里的标志之一。明清时期称“灵池”,从古至今几百年,水量充沛,清冽甘甜,一直作为当地群众的饮用水。依着“灵池”这眼古泉,多少事都淹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唯有一事,历久弥新,让马寨村群众永远难忘。

那是1949年8月20日,王震将军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10万大军开赴兰州,途经苏集镇在马寨等地休整一天一夜。期间,为了解决大部队生活用水,当地群众和解放军战士将“灵池”挖成大泉眼,出水量大增,满足了10万大军用水供给,王震将军知道后大喜,取名“古泉”。为了纪念这段光荣的历史,当地群众自发组织,多次对古泉进行修缮,历史文物保存至今,军民鱼水情深,源远流长!

2022年,在和美乡村建设中,马寨村群众自愿出工出力,对古泉进行了简单修缮,将“古泉”作为本村的第一标志。

与“古泉”一样,“古磨”则成了马寨村的第二标志。王震将军率领的解放大军在马寨村驻扎休整时,有7盘水磨昼夜为解放军磨炒面,筹集军粮。如今,尽管群众早就不用水磨了,但他们念念不忘水磨做过的贡献,不愿意拆除。岁月流转,两盘水磨依然还在。

在和美乡村建设中,马寨村的约30亩滩涂地,恢复成河边湿地,设置修建了部分廊桥、步道,同时对两座水磨进行修缮保护,恢复当年的现状。

生态是康乐最靓丽的底色,上世纪七十年代康乐县是全国植树造林先进县,全县群众一直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科学保护了10多株三、四百年的“青杨”,高大的杨树成了村子里又一个标志。

古泉、古磨、古树映衬着富裕的马寨村,村辖20个社、570户、2195人,3575多亩土地,依托村级主导产业劳务、种植养殖和光伏发电,群众生活日益改善。和美乡村建设中完成污水管网铺设、村社道路改造,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秋阳洒下金光,摇曳唯美,马寨村铸魂和塑形并重,成了和美乡村的标杆。

--> 2023-11-13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103397.html 1 马寨村 建设和美乡村“魂”“形”并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