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3年11月10日

“夫妻档”撑起山村教育一片天

马志国给学生辅导作业

王鉴娥教孩子们跳舞

本报记者 赵淑娴 通讯员 周文龙

在太子山下的山沟里,有这样一座院落:清晨总是第一个亮起明灯,夜晚最后一个熄灯。当地群众说,就是这灯光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照亮了整个柏林沟。

这个院落,就是临夏县漠泥沟学区柏林沟教学点,2016年政府为偏远山区孩子就近上学设置的,而一对教师夫妻的到来,照亮了周边孩子们的上学路。

这对夫妻,就是临夏县教师马志国、王鉴娥。因工作需要,2016年春、秋季学期,这对30来岁的夫妻先后自愿来到柏林沟教学点担任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在这里,他们踏踏实实地度过了7个年头。当地适龄儿童离姬家小学远,柏林沟教学点的开设,正好成为这些孩子顺利升入小学二年级的有力支撑。

2016年2月25日,柏林沟寒风呼啸、大雪漫天,马志国拿着简单的行李,艰难地行走在村道上……来到教学点校门口时大门紧锁,教学点翻修后的守校人——姬家村村民马东拉黑正在门口等他。马志国拿出钥匙开门,却怎么也打不开,透过门缝看到雪的厚度足有50多公分,他和马东拉黑借来梯子、铁锹、斧子,登梯上墙,跳进院内。经过半天的扫雪、破冰,大门终于被打开。校园内有一排房子,中间是两间大教室,两边各一小间办公室,没有教具学具,马志国心里满是担忧:“这种条件可怎么办学呀?”

安顿下来后,马志国申请安装了家庭用电;向学区申请购置各项教学用具用品、取暖用的烤箱及厨房用具等。冬日的山区异常寒冷,每年11月下旬自来水就会被冻住,直到来年4月下旬才能解冻。为解决用水困难,马志国向学区申请购买了架子车、储水桶等,每天放学后拉着架子车到500米远的地方装运泉水。

马志国到来后,先后走访动员周边姬家村7社、9社和何家村13社共计40名适龄孩子到教学点上学。“这里的孩子朴实可爱,都喜欢到学校里来学习。”马志国说,当时,他作为教学点唯一的负责人和老师,要完成混龄班的语言、健康、社会、艺术、体育等学科的教学任务。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开学第二周马志国申请接通了电信网络;开春后,着手准备校园绿化美化工作,申请购买20多棵树,栽下一棵棵希望的树苗。

“马志国一个人在山沟里教学半学期,变得又黑又瘦,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鉴娥潸然泪下……为减轻丈夫负担,2016年秋季学期,她申请调到柏林沟教学点与马志国一同工作。

妻子的到来,解决了马志国生活上的不少困难。他们按照孩子们的年龄段分了学前班和一年级,从此,他们一人带学前班、一人教一年级,教室、办公室、厨房里到处都是夫妻俩忙碌的身影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日常教学中,马志国、王鉴娥认真钻研教材,反复研讨新课标,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在简陋的教学环境中,他们的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教学成绩始终居学区前茅。

经过几年发展,教学点逐步安装了校园广播、校园监控,配备了2台台式电脑、2台笔记本电脑、幼儿玩具及体育用品等。

“教学点复建后,在马志国、王鉴娥两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教学点实现了从一无所有到各种教学设施的齐全,他们勤勤恳恳、关爱学生,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的这种奉献精神值得全县教职工学习。”临夏县教育局负责人李铁军说。

去年2月,因家人生病、孩子教育等原因,王鉴娥从教学点调到韩集初级中学担任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同年9月,马志国调到漠泥沟中心小学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对于这段在教学点的教学经历,他们感慨地说:“这七年的坚守,能让很多山里的孩子学好知识、走出大山,我们很高兴,这也是我们最初的愿望。老师就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今后我们将继续秉承初心,坚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

如今,柏林沟教学点的那盏灯,依旧亮得最早、熄得最迟,新来的王振林、马存良老师和马志国、王鉴娥一样,又开始了他们的坚守……

--> 2023-11-10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103239.html 1 “夫妻档”撑起山村教育一片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