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小虎 马万荣
深秋的康乐,满山红叶映衬着乡村的白墙红瓦,俨然一幅田园油画。
今年,康乐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和美乡村建设原则,紧盯村庄建设规划,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乡村文明新风,着力打造村美院净乡风好、兴业民富集体强的和美乡村。
塑形 建设宜居乡村
走进康丰乡段家坪村,只见新铺设的村道沥青路面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绿化美观大方、建筑工人正在修建道路边沟,随处可见繁忙的施工景象。
“以前,村里的硬化道路破旧,水渠也没修,下雨后污水横流,出行很不方便。今年,村道修成了沥青路,还新修建了边沟、水渠、污水管网,不仅出行方便,村庄环境也一下子变整洁、变好了。”谈起今年村里的变化,段家坪村村民杨亚梅高兴地说。
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康乐县各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结合村情实际,通过塑形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分类推动村庄改造建设,不断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段家坪村示范村建设结合村庄规划,确立了‘四路三管两点’提升的建设思路,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庄面貌。”康丰乡党委书记宋爱伟介绍说。
清澈碧绿的溪水潺潺流淌、崭新的沥青村道干净整洁、白墙红瓦的庭院鳞次栉比、文化休闲广场上孩童们正尽情嬉笑玩闹……走进草滩乡达洼河村,一幅幅美丽村景图不时映入眼帘。
达洼河村于2023年列入县级示范村建设项目以来,对照示范村建设三大类23项指标要求,结合村情实际,从沙化损毁路面铺油、水渠边沟修建、群众房前屋后花园围栏安装等六个方面进行改造提升,村庄风貌得到彻底改善,乡村换发新颜。
“通过今年示范村建设项目,我们村变身为美丽乡村,村容村貌有了很大变化。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到特别高兴。”达洼河村村民赵宏发告诉记者。
赋能 建设宜业乡村
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是产业振兴,乡村不仅要宜居,还要宜业。苏集镇马寨村创新方式方法,根据“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精神,由马寨村提供经营场所,丰台等村入股,多村合力经营农家乐,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群众持续增收。“我们的农家乐菜品味道好,价格亲民。由于村庄环境面貌越来越好,来我们农家乐吃饭休闲的游客也越来越多。”马寨村古泉人家农家乐负责人马国会说。
走进莲麓镇河口村,只见乡村道路宽阔整洁、农家小院整齐排列、生态庭院环境优美、颇具特色的文化墙点缀着村庄,擦亮了和美乡村生态底色。
“河口村通过充分发挥依山傍水的资源禀赋,依托民俗文化旅游扶贫项目,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创建了河口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先后配套建成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观景栈道、七彩长廊等旅游基础设施。同时加快旅游附属产业培育,让群众吃上‘旅游饭’。”莲麓镇党委书记赵树军说。
如今的河口村,有农家乐4家、民宿1家、奇石馆2家、小木屋售卖店9家、水上游乐园1处,形成了集观光旅游、餐饮住宿、水上娱乐、农特产品展销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小集群”,走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铸魂 建设和美乡村
建设和美乡村,既要建设好“面子”,还要注重“里子”。苏集镇在实施乡村建设示范村行动中立足村情实际,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着力打造“一村一品”格局,实现了示范村“颜值”“品质”和“内涵”的有效提升,让乡村建设有“形”更有“魂”。
“今年,苏集镇有3个村被列为示范村,我们根据每一个村的特色优势,确立建设主题,差异化打造示范村。在马寨村,挖掘整理红色元素,确立了‘红色马寨’建设主题;在高楼子村,突出该村的文化底蕴,确立‘文化高楼’建设主题;在苏集村,突出该村商贸优势,确立了‘商贸苏集’建设主题,目前每一个村的建设任务均完成90%以上,后续的建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苏集镇党委书记马西尧说。
和美乡村建设中,康乐县在加强物质文明的同时,注重在精神文明的富有上下功夫,将文化力量转化为推进乡村治理及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不竭动力,并最大限度激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
如今,一幅绘就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康乐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