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声音描绘流金岁月,字里行间述说临夏风尚。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多年如一日扎根这方沃土,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怀着真情,笔尖体现温度。
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忙碌的身影。我曾穿行于大夏河畔,报道河州牡丹文化嘉年华的盛况;曾深入田间地头,挖掘临夏儿女致富奔小康的典型事迹;曾走街串巷,采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动案例;曾在话筒前深情播读,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送到千家万户。
近段时间,临夏市城区的部分路段进行供热管网的敷设,因施工给过往车辆和行人带来不便,部分市民或多或少有情绪,焦急地打听会不会影响到今冬的正常供暖。出于记者这份职业的职责和使命,我拿起设备赶赴现场,积极为群众答疑解惑。从日出苏醒的霞光到凌晨寂静的星辉,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采访,当我看到锅炉里熊熊燃烧的火焰和工地现场的焊花四溅、机械轰鸣时,心里的石头落了地。随后,便通过镜头告诉群众,施工是为了新建的南区热源厂投入运行所做的前期工作,临夏市其他热源厂已经点火试运行,今冬将如期供暖。
这条新闻一经播发,不少市民表示“政府下大力气解决我们的供暖问题,作为受益者,我们要对城市发展建设多一分理解和支持。”“暂时的拥堵是为了长久的畅通,今天的不便是为了明天更加方便,大家应该相互包容和理解。”……看到这些留言,我觉得采访当晚受的冻、熬的夜都值了。
我去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采访了很多次,从投产运营到现如今不断发展壮大,每次都会收获满满的幸福感——我不仅见证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高新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更是为500多名产业女工脸上的幸福笑容而感动。一年前,马小玲还是临夏市枹罕镇拜家村的一名家庭妇女,每天做家务带孩子,家庭开销全靠丈夫一个人。去年,她看到鲜花港招工的信息,就报名应聘。如今的她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挣到工资,面对我们的镜头时,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她说,现在自己也是有工作的人了,亲戚朋友们都很羡慕呢。
不只马小玲,还有同村的敏法图麦,青寺村的张婷婷、王燕平……这些采访让我看到越来越多的茫然和无助渐渐变成了脸庞的喜悦和内心的温暖,她们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了生活,实现了梦想,而我也为记录、传递她们的幸福而感到“幸福”。
面对新的征程、新的挑战,我将时刻铭记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的初心与使命,深入践行“四力”,努力成为一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群众、无愧于时代的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