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3年10月23日

涨到天上的烧饼

◇汪向荣

谁听了谁都说,我的故乡名字真美:曲霞。曲者,曲水蜿蜒于地;霞者,云霞如幕在天。其实,当地并没有名胜古迹可看。外地朋友来访,我陪他们走六七里长街,最后从一贴着“酒酵烧饼”广告的巷口拐进去,客人疑惑,我却卖着“关子”:“好戏就在里面。”

这是全镇唯一的涨烧饼专营店,我小学同学开的。平顶厢房里,白花花码满了面粉,玻钢瓦遮挡的小院一角,黑乎乎堆满了蜂窝煤;十几只炉子,就着炭火支满一溜边的铁锅。店主拎起油桶挨次沿边倒入金黄的色拉油,糊状面团一下被激醒了……不过四十分钟光景,一只只超级大饼辐射着骄阳般的炽热,涌荡着大潮般的油香震撼出场了。客人被惊羡到了:一尺多宽、两寸半厚、两公斤多重,黄灿灿的古铜质地,在沿江和南方,谁见过这么夸张的大饼?

像什么呢?像青铜盾牌!像神奇飞碟!像中秋满月!

涨烧饼是故乡中秋节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食物。记得童年时光,晚上预备烧饼发酵时,大人们都会带着孩子哼上一首民谣:“凉月子巴巴,照见他家,照见佤家;涨烧饼巴巴,涨上钵头,涨到天上……”第二天,揭开钵头,孩子们惊奇地睁大了双眼,原先沉落在底部的一小撮面团,像经过魔术点拨,满满当当涨到了沿口,这像个神话。

其实,滋养了小麦、油料和芝麻的一方乡土也是涨出来的。长江万里浩荡,一路奔流,到了长三角后就转向平缓。泥沙沉降、滩地积淀,祖先们围垦筑圩,就有了赖以谋生、繁衍的息壤——圩田。圩,就是长江发酵的“涨烧饼”,潮水掺入汗水,麦田、稻田、桑园、果园、村庄、集镇全都涨了出来,六圩、七圩、八圩、九圩、十圩;霞幕圩、阡陌村、李圩、朱圩……一喂养,就是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生命,生活在圩上的人家家户户会做涨烧饼。

时过境迁,如今的涨烧饼渐渐退居幕后,沉默低调坚守于本土,民间小调般隐于老街古巷,不急不躁、一锅一饼地烤制着老时光、旧记忆。我的小学同学在古镇上执着此活已近20年,夫妻俩始终坚持米酒生物发酵手法,从开春一直做到秋天。发酵后的面团一旦入锅,就不能离人,须逐个巡视,适时倒油,适时翻转,适时起锅。每到中秋,订单暴增,供不应求,连亲朋好友都必须预约,“人,通宵睡不到觉是常事,滚油烫伤了腿,也难躺下休息,苦是苦,但值得。”

秋水如镜的故乡,倒映着天上的云霞,天上的云霞饱含满街袅袅不熄的烟火。品尝着两面金黄、内里舒软的涨烧饼,耳畔总在回响那首满月朗照、烧饼高涨的民谣:“凉月子巴巴,照见他家,照见佤家;涨烧饼巴巴,涨上钵头,涨到天上……”

——摘自《扬子晚报》

--> 2023-10-23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101978.html 1 涨到天上的烧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