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弩
射弩这作为一项民间体育活动,在云南、贵州、海南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苗族、彝族、佤族等少数民族的喜爱。射弩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叫做土弩,是用木头和竹竿手工制作而成的,当时的人们用它作为狩猎的工具。因为弩击发无声,射击的精确度高,并且可以就地取材、制作简单,既可以用它来射鱼,也可以作为防身的武器。
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云南、广西选手进行了精彩的射弩表演,这是射弩第一次出现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上。在1986年8月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射弩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早期的射弩比赛,运动员所用的弩具以人工制作为主,加工工艺较为简单。随着参与者的增多,规范的制式弩具出现并与人工制弩共处一个赛场,制作工艺的提高,使其准确性大为提高,促进更多的人参与该项运动。在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运动会主办者将手工制弩定为民族传统弩,制式弩具定为民族标准弩,划分为两个组别进行比赛,使得该项运动有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在甘肃省第十届民族运动会上,射弩竞赛分为团体项目和个人项目。团体项目有民族传统弩混合团体、民族标准弩混合团体两类。个人项目有民族传统弩(男子立姿、男子跪姿、女子立姿、女子跪姿)民族标准弩(男子立姿、男子跪姿、女子立姿、女子跪姿)等类别。
蹴球
蹴球,原称踢石球,也曾称挫球或挫石球,是中国十分古老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大多在满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中流行。
石球在古代是一种生产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地由生产工具向着娱乐工具转变。近年来,通过对蹴球运动的不断规范,传统蹴球运动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并于1999年被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列为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蹴球”名称的来源,借鉴了古代“蹴鞠”的名字,为了尊重历史,该项运动在1999年被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定名为“蹴球”,其名取甲骨文中“蹴球”字形的“用脚踏球而行”之意,并列入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蹴球运动随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走向全国民族体育竞赛的大舞台,经十几年的不断完善,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规则及裁判法,并且在全国范围内保持着一个业务精干、热心参与蹴球竞赛工作的民族体育选手与裁判群体。蹴球所需的场地面积小、器材简单,易于开展,且比赛形式多样,老少皆宜,极具健身价值,是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一个理想项目。
在甘肃省第十届民族运动会中,蹴球竞赛项目有男子单蹴、男子双蹴、女子单蹴、女子双蹴、男女混合双蹴几个类别的比赛。
民族健身操
民族健身操是一种新型体育健身项目,它把广受人们喜爱的民族舞蹈与健身操动作合二为一,不仅继承了民族舞蹈的优秀元素,开拓了民族舞蹈的现代性,更让民族文化和体育健身融为一体。
建立在各民族传统生活习俗上、起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统舞蹈元素,在现代加入体育健身动作元素而形成的民族健身操,在相匹配的音乐陪衬下,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尚动感的节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其动作形式显现了民族性、体育性和观赏性。其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技术要求不高,运动强度易于控制,自娱自乐,并以消遣性和游戏性的活动方式进行,迎合了人们的喜好,使人们的情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如今,很多民族都有广为流传的民族健身操舞。
民族健身操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7年,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曾将民族健身操作为表演项目中的一个单独系列,与竞技类、技巧类和综合类相并列。为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全国体育健身活动中得以推广,2013年,国家民委组织创编了融合多民族传统舞蹈元素的民族健身操套路,并向全国推广。2014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确定将民族健身操列为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在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民族健身操分为规定套路、自选套路、总成绩三类。
珍珠球
珍珠球起源于满族先人采珍珠的生产劳动,原名“采珍珠”,满语“尼楚赫”。
1988年,北京举办了首届珍珠球邀请赛,并正式命名为“珍珠球”。1991年,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珍珠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备期间,对其竞赛规则及比赛器材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由于此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比赛方法与篮球近似,便于各地区的选拔人才与开展活动,因此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历届参赛队伍数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目前,珍珠球运动在北京、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等省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均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在一些民族高等院校、中小学,珍珠球也作为体育课的运动项目得到普及和传播。全国各地举办珍珠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教授裁判方法、训练方法、技战术要求,极大地提高了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从事珍珠球运动的水平,进一步推动了珍珠球运动的普及、发展与传承。2008年6月,满族珍珠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珍珠球运动具有极高的运动价值,长期从事珍珠球运动,可提高个人的耐力、速度、力量和灵敏性。与篮球运动项目相比,珍珠球体积小、材质柔软,不需要篮架支撑,运动员在比赛中发生挫伤、扭伤的风险大大降低。
在甘肃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珍珠球分为男子竞赛和女子竞赛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