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琼洁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望衡所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史前审美文化研究成果——《文明前的“文明”》曾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他在受邀参加文明汇聚·光耀河州——史前文化临夏论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在研究甘肃彩陶的时候,发现很多优美的彩陶都来自于临夏,所以一直想来临夏看看。”这次来临夏考察之前,陈望衡专门购买临夏的彩陶画册,详细了解临夏的彩陶文化。在本次论坛中,他作了题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最早成型——临夏彩陶文化意义与历史地位初探》的发言。
临夏马家窑彩陶因其精致典雅的艺术风格和登峰造极的艺术,高度吸引了世界目光,其特点是用浓亮如漆的黑线,在细而光滑的橙色、红色陶衣上绘以纹饰,花纹瑰丽,彩绘多以平行线、曲线、交叉线、同心圆、涡形花纹组成。器形以盆、钵、壶、瓶为主,并扩展到罐、豆、瓮等。彩陶瓶的最大直径在肩部,以黑彩为主,部分兼有白彩,后期出现了红彩。其纹饰线条精细流畅,以水波纹、漩涡纹最为多见,亦有网格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等,还出现了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的蛙纹、蝌蚪纹、舞蹈纹等,是史前的中国画,也是中国工笔画和写意画的源头。
“人类有自然基因和文化基因两类基因,而文化基因又分为四种:始祖崇拜基因、文明崇拜基因、世界意识基因和审美基因,这四种基因在临夏的彩陶里面表现得最为充分。”陈望衡认为,夏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临夏彩陶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跟夏文化结合在一起,跟大禹文化结合在一起,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最早成型,在这方面,其他地区的彩陶文化相对比较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