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3年05月05日

用真心感受临夏温情 用画笔勾勒临夏故事

——“花儿临夏·陶风彩韵”中国书画名家走进临夏采风写生侧记

本报记者 马进忠 马麒

五月的临夏大地,牡丹盛开,香飘万里。30余位中国书画名家走出画室,投身“花儿临夏·陶风彩韵”采风写生一线,体验临夏风土人情,寻找最美创作符号。这既是一次寄情山水、聆听临夏故事的文化寻根之旅,也是文艺工作者锤炼“四力”的一次艺术提升之旅。

此次采风写生团成员汇集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等的一批知名书画家,他们以临夏彩陶、山水、人物等为主题,重点组织创作一批新的书画作品,并在州彩陶馆(州博物馆)集中展出。

自4月25日“花儿临夏·陶风彩韵——中国书画名家走进临夏采风写生暨艺术支教公益活动”启动至5月3日活动结束,期间,采风写生团成员遍访了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东乡县、康乐县、和政县、积石山县的名山名水,感受到了临夏人民的淳朴热情,品尝到了琳琅满目、品味俱佳的特色美食,看到了临夏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人物形象体现着一个地方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历史文化。4月29日,参加完和政县第八届高原梨花旅游推介活动后,书画家一行来到松鸣镇大桦梁景区,被参与植树活动的群众形象所触动和吸引。他们迫不及待地与群众交流,并邀请担当人物模特,当地群众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书画家们喜形于色。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央美院教授李洋是第二次来临夏写生,他对临夏人民的精神面貌非常感兴趣,这次他也有意识地多观察人物、多进行人物写生。

“临夏历史悠久,人民吃苦耐劳,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幸福指数得到了提升,形成了男子坚毅结实、女子大方漂亮的人物特征,凝结其中的坚强、乐观的精神状态为此次创作提供了资源和素材。”李洋说。

聆听了临夏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欣赏了临夏人物的故事后,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许俊表示,音乐和美术凝结了人民群众的情感,此次活动加深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生活在福州的中国国家画院人物所副所长卢志强来说,他第一次来到临夏就充满新鲜感,在创作了几幅临夏少数民族群众的画作后,他深有感触地说:“千百年来,大西北这种气候和人文历史下形成的人物形象非常独特,在作画过程中深受启发,人物身上鲜明的地域烙印、多民族融合的特征及表现出来的纯真善良,让人无比动容。画跟生活是一种互补,我非常享受这次创作。”

多年来,临夏各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探索研发,对美食技艺进行改良和创新,使临夏美食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如今,河州味道·临夏美食已成为甘肃、西北甚至全国人民津津乐道的美食品牌,延续千年的金字招牌愈发耀眼。

手抓羊肉、河州包子、河沿面片、黄河鲤鱼……这些外观亮眼、风味上乘的临夏特色美食,用实力“征服”了前来采风写生书画名家们的舌尖,成为他们备受喜爱的美味。

“临夏的美食,我想用两个词形容——‘精致’和‘自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徐惠泉说,临夏美食多样化且就地取材,融入了地方文化,是一种特别的存在。

“意犹未尽!”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东声在东乡县吃完一顿午饭后这样感慨。

“花儿临夏是个好地方,第二次来,我不仅对这里的历史文化感触颇深,而且对临夏的美食,尤其是手抓羊肉、河州包子记忆更深。”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常朝晖说,“我们画出好作品,也可以把临夏的美食、美景、风土人情传播到祖国各地。”

长久以来,甘肃给东部发达地区人们留下贫困、落后、自然条件严酷的刻板印象。此次活动进行的几天时间里,临夏的发展不断刷新着书画家们的认知。

在沿太子山旅游大通道、临夏县环库公路、临夏市街道、永靖县郁金香公园、康乐县草长沟景区等地,一行人一路走来,对临夏高歌猛进的发展势头赞叹不已,对未来临夏的发展前景抒发期待与展望。

的确,近年来,全州上下勠力同心、克难奋进,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经受了脱贫攻坚大考,开创了大建设大发展的崭新局面,夺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临夏大地万象更新,一个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山川秀美的幸福美好新临夏映入眼帘。这些印象成了书画家们最生动的创作素材,一幅幅反映临夏发展变化的作品接连问世。

短短几天的采风写生活动虽已结束,但随着这些书画作品的广泛传播,临夏印记源源不断走进世人眼中,花儿临夏的独特风采和魅力熠熠生辉。

--> 2023-05-05 ——“花儿临夏·陶风彩韵”中国书画名家走进临夏采风写生侧记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90506.html 1 用真心感受临夏温情 用画笔勾勒临夏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