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临凤
每天早餐后,一位远在千里之外的古稀老人都会戴着老花镜,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在电脑网页收藏夹中打开《民族日报》数字报,仔细阅读家乡的新闻。他就是抗美援朝老兵,居住在辽宁省军区辽阳干休所,年届90岁的临夏籍师级离休军人朱正德。
“现在临夏的变化太大了,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乡村景色美丽、文化气息浓郁,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外的宣传力度,经常在中央媒体看到有关临夏的报道,感到很亲切。特别是看到‘十有临夏’和‘花儿临夏·在河之州’的专题报道后,对我们临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激发了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听说我的老家也在征地拆迁,侄儿侄女们都获得了补偿款,而且还分了几套房子,日子过得非常幸福,我也分外高兴。”
“这两天看到临夏在短短4年时间里,就修建了410架桥梁,创了历史记录,这都是州委州政府抢抓机遇,科学决策,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写照。”老人在电话里滔滔不绝,悉数着家乡的新变化。
据了解,朱正德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参军入伍,年仅16岁的他经过三个月的短期培训后,被分配到西北独立一师司令部作战科任缮写员。1953年入朝作战,西北独立一师改番为志愿军炮兵三十三师,先后任司令部作训科见习参谋、参谋、师副科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师部副参谋长、副师长,1983年离休,现享受正师级待遇。朱正德30多年戎马生涯,转战大江南北。离休后与退休的老伴一起散步、读书、写字,每天的生活仍然和军人一样有规律。
1990年初,朱正德远在家乡的外甥女进入临夏州报社参加工作,老人得知后非常欣喜,总是在电话里询问家乡的情况。
“自我进入报社后,就定期给姨夫投寄《民族报》(后改刊号为《民族日报》),他收到报纸后每篇都仔细阅读,看完后又把报纸转寄给在黑龙江省鸡西市的临夏籍老战友,一直持续了近20年。老人看报纸非常认真,记忆力也超强,有些重要的事件他都用笔记下来。每次通电话,他都对报纸报道的内容仔细询问,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同,以前问得是农村农民的情况,现在问的是城市建设、公路铁路修建等,问得我这个整天和新闻打交道的媒体人都有些汗颜,有些我一边上网或从报纸上查阅一边回复……”王女士说。
近乡情怯。以前朱正德老两口身体好的时候,每三四年都会回来一趟,走亲访友,时间安排得很紧,也会到他们曾经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看一看,一路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乡音、说不完的故事。现在老人年事已高,这几年就再没有回家乡了,手机和电脑成为他联系和思念家乡的唯一渠道。
“以后等火车站、飞机场建好通车后,要多发视频给我看看,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看到乡亲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军人的光荣,牺牲战友的血没有白流。”朱正德在电话里哽咽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