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红红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州农业农村局如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进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我州落地生根,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州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宗玉良。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既是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更高要求,也是对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战略部署,我州将如何落实?
宗玉良: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全方位”是一个新提法,具有全面、完整、系统的涵义,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把握其核心要义,全方位地落实好、实现好。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农业农村发展的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从讲政治的高度,算好政治账、长远账,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真正把确保粮食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更高的政治站位重视粮食生产、更硬的举措办法稳定粮食生产、更强的保障措施落实粮食安全。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谋划、强化举措,科学合理安排粮食生产布局,层层签订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坚决做到粮食种植地块上图斑,种植作物和种植主体明确,图斑、地块、种植农户花名册精准一致,确保全州粮食面积稳定在18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万吨以上,着力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守好群众“粮袋子”。
二是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严格控制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全面落实各项防灾减灾措施,大力推广品种改良、节水保灌、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和粮食质量。严格落实种粮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优先将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纳入农业保险实施范围,为粮食生产筑起坚固的安全线。三是扎实推进撂荒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把撂荒地整治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产品有效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持续深入推进撂荒地综合整治,坚决做到应种尽种、不留空白,全面完成整治任务。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好“农田必须是良田”,2023年度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0.8万亩、改造提升4.26万亩,为稳定保障粮食产能进一步夯实基础。
记者: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三农”工作宏伟蓝图,提出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请问我州农业农村部门在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群众增收方面有哪些举措?
宗玉良: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要振兴,则必须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州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优势独特、前景广阔。下一步,我们要紧紧依托我州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林则林、宜菌则菌、宜药则药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牛羊菜果薯药菌花”八大产业,不断扩大特色产业发展规模,提升发展效益,努力把临夏打造成甘肃乃至西北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一是统筹实施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坚持“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业”“一县多园”“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优势特色产业数量、规模、产量、质量大幅提升,力争产值翻番、效益倍增。二是做强做优两个百亿级产业。持续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着力培育壮大“牛羊菜果薯药菌花”特色产业,全州特色种植业面积达到176万亩。坚持规模养殖和千家万户养殖相结合,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和清真品牌优势,集中财力办大事,持续在补链强链延链上下功夫,推进养殖业向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发展,努力打造中国清真牛羊肉生产加工之都、中国西北最大的皮毛集散加工之都。三是持续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龙头企业培育,持续开展农民合作社整县质量提升行动,积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力争家庭农场数量稳步增长,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四是搞好农业技术指导服务。通过开展“临夏州百名农业专家走基层、送服务”活动,进行科学饲喂、动物疫病防控、配方施肥、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技术巡回督查指导服务,在田间地头践行初心使命,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