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子上有个跛子,因家中排行老三,都叫他跛三娃。跛三娃虽然腿子跛,干不了重活,但是一般的农活还是能干,生活也能自理。跛三娃长到成年时,在父母的操持下,给他说了一个聋媳妇,这个聋媳妇耳朵有点聋,但是家务活、农活都会干,生活不成问题。跛三娃成家了,两个残疾人,组成了一个安稳的家庭。
那个时候,一个庄子的人都在一个农业社集体劳动挣工分。由于粮食产量低,人多管理不到位,集体劳动时,人们出勤不出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年下来,生产的粮食除了交公粮,留第二年的种子,留集体牲口的饲料,还有集体留存储备粮,剩下的粮食作为口粮也就不多了。根据所挣的工分和人口分配口粮,一年所得的口粮,只能够吃半年。其余半年的口粮,只能从有限的储备粮中借或是等国家的救急粮,也就是应急的低价粮。如果买到的低价粮是玉米,一天三顿都吃玉米面,早上玉米糊糊,中午玉米馓饭,晚上玉米疙瘩;如果买到的救急粮是蚕豆,一天三顿都吃蚕豆面。人们常常因填不饱肚子而发愁,吃饭是头等大事,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几斤面粉。大人们下地干活时,留下孩子们在家守门,大人们走的时候都嘱咐孩子:“把家看好,要不然贼娃子来把面偷去呢”,孩子们就尽职尽责,守护着那几斤维持全家人生命的面粉。人们的生活过得都相当困难,健全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残疾人了。
跛三娃过得就更困难了,他们缺衣少食,住着三两间土房子,那还是分家后从生产队借的仓房。下雨天到处漏水,一处土炕,一床破被子,除了常用的锅碗瓢盆,再也没有啥值钱的家具。结婚后跛三娃家生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他们的生活就更困难了。他们努力地劳动挣工分,盼着能养大两个孩子,也老有所养。生活虽然困难,心中有盼头就不觉得苦。只要有一口汤喝,每一天肚子里能进点食物,就能养活两个孩子。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也无所谓,肚子都吃不饱,谁还讲究穿衣呢?
人们挣扎在温饱线上,孩子们的入学率也很低,男孩子还有一部分人上学,女孩子上学就寥寥无几。跛三娃的两个孩子,自然都没有上学,能养大成人,他们已经尽力了。后来包产到户了,提高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人们努力劳动终于可以吃饱饭了。
几年后,跛三娃的两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了。女孩嫁给了同村的一小伙子,小伙子踏实肯干,生活过的还不错。可是儿子也到了娶媳妇的年龄,这年头娶媳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价彩礼能压弯每个父母的腰。跛三娃一家虽然吃饱饭了,穿暖衣服了,可是家里并没有存款。他们也老了,干不动重活,也挣不来钱,眼看儿子超过结婚年龄了,他们没钱娶媳妇,心里很着急。儿子虽然外出打工挣钱,但是十几万的高价彩礼,儿子再努力,还是挣不够娶媳妇的钱,再加上家里有两个残疾的老人,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家。儿子娶不到媳妇,只好入赘到女方家,从此也照顾不到自己的父母,跛三娃心里又犯愁了。老了谁管他们呢?养大的孩子飞走了,老了没有依靠,心里空落落的。
谁知党的扶贫政策像阳光雨露,普照大地,也照到了跛三娃家。他们的困难早被领导们看在眼里,乡政府和村里的领导把他们列入了低保户,给他们盖了两面新房子,白墙红瓦,宽大的玻璃窗户,宽敞又明亮,住在里面,冬天温暖,夏天凉爽。清澈的自来水引到了家里,拧开水龙头,清凉的自来水哗哗哗地流到水桶子里,做饭洗衣,牲口喝水,再也不需要去挑水。记得以前有一次,跛三娃的媳妇腰疼,不能挑水,跛三娃的腿子本来就挑不起水,家里没有水吃,只好叫嫁出去的姑娘来给他们挑水。如今,那样的生活一去再也不复返了。
跛三娃家的炕上有了崭新的床单和被褥,干净整洁。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他们穿戴整齐,跛三娃还穿起了西装,他媳妇也穿着花体恤衫,外套新的夹克衫。平整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跛三娃出门驾驶着电动三轮车,十几分钟就到了集市上,生活用品啥都能买到。他们每个月能领取一千多元的低保金,政府工作人员还常常给他们送来面粉、食用油、大米等等,到了冬天又及时送来取暖的炭、御寒的棉衣,真是关怀备至。两个残疾老人相互照顾,他们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除了种些小麦、油菜、洋芋等粮食作物,他们还栽种一些中药材,卖出去能赚几千元钱。平常养着十来只羊、两头猪、十几只鸡,除了自己过节过年吃肉外,卖出去还能赚一些钱,加上低保费,一年也能收入两万多元。生病了有合作医疗报销医药费,老两口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跛三娃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再也不愁老无所养,见人就说公家比儿子靠得住,生活天天像过年一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