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玉兴 韩玉良
初冬的积石山县,天气渐冷,小积石山麓已白雪封顶,但全县各个乡镇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场景。
“马一苏夫以前是村上的贫困户,现在是村小企业大股东,儿子考上了好大学,家里买了小汽车,全家住上了大楼房!”在积石山县,人们传颂着这样一段佳话。
马一苏夫40来岁,是该县徐扈家乡乔干村十二社的村民,他是村上种养合作社聘请的饲养员和技术员,也是合作社的大股东。在合作社5号大棚里,他的23头西门塔尔牛膘肥体壮。折算下来,他拥有30多万元的资产,手里还有1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而几年前,他还是村里的贫困户。
2016年,马一苏夫的妻子马自燕患病,13岁的儿子马晓琳正读初中,由此,马一苏夫不能出门挣钱,全家3口人就靠他种地维持生活。村上把他家评定为贫困户,靠着每年1万多元的低保金,过着贫苦生活。
2018年开始,马一苏夫白天到村上种养合作社饲养场上班、抽空侍弄4亩地的庄稼和3头“扶贫牛”,晚上回家后还常常干活到深夜。几个月下来,合作社负责人马木海麦被马一苏夫吃苦耐劳且任劳任怨的精神所打动,提出让马一苏夫夫妻俩带着乡村技能培训学得的饲养技术和家里的牛入股到合作社。2019年初,马一苏夫成了合作社“全天候”的饲养员、技术员、生产经理和股东,马自燕成了贤内助,厂子和家里两头兼顾,两人年收入4万元,加上犊牛循环出栏所得的2万多元收入,生活慢慢好起来了。2019年8月,他们举家搬迁住进县城和谐社区安置房,摘去了“贫困帽子”。2021年,马一苏夫买了一辆小轿车;2022年,儿子马晓林以优异成绩考入兰州交通大学。
马一苏夫家的发展历程是该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缩影。
记者走进徐扈家乡乔干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看到库房里饲粮满囤,牧草满垛,马木海麦和马一苏夫正忙着照料牛棚里230多头膘肥体壮的牛。经过他们用心经营,近几年,合作社逐渐发展壮大,每年出栏200多头牛,创收分红达100多万元,村上6名群众在合作社稳定就业,示范带动村上60多户家庭从事养殖业增加收入。合作社从县级示范社发展成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办公室里摆放的省级、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牌子格外醒目。
马木海麦夸赞着马一苏夫勤恳诚实的品德,如数家珍地给记者讲述他的合作社发展历程,也“透露”了他们要实施合作社整体提升的一个计划。“下一步,我们要抓住县上产业扶持政策,把合作社养殖棚进行提升改造,引进一些自动化设备和环保设备,配套饲草料加工仓储和养殖技术分析设施,提高生产能力,带动全村群众增加收入。”马木海麦信心满满地说。
“目前,全县注册养殖企业454个(合作社220个,养殖场234个),其中肉牛养殖场(小区、合作社)137个,肉羊养殖场(小区、合作社)133个,牛羊交易市场8个。今年引进培育2家龙头企业,创建省级养殖示范合作社1个,新建合作社、养殖小区18个,改建提升各类养殖场57个。”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何永明介绍说。
近年来,积石山县把牛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抓手,在巩固千家万户养殖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产业奖补、良种引进、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粮改饲等项目,大力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培育草食型畜牧业。据统计,目前全县牛羊猪存栏分别达到9.5万头、36.38万只、8.51万口,同比增长18.7%、17.4%、11.5%,畜牧业产值9.72亿元。
一个个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小区及农字牌龙头企业的落地见效,带动全县形成饲草种植、饲料加工、牛羊养殖和肉品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托起积石山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乡村振兴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