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国春
时下,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素质,不少老师会安排家长给孩子打卡,如:阅读打卡、英语打卡、写字打卡、家务打卡、跳绳打卡……家长都要拍下相关照片或视频传到班级群里。
应当说,打卡作为一种监督学习手段,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可问题在于,如果掌握不好“度”,无形中会成为家长的负担。如:有的家长光每天打卡就要一个多小时,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家长们按老师的意图,既当导演又当摄像,将孩子的情况拍成照片或视频上传,忙得团团转;老师将打卡结果通过微信群、校讯通和课程软件等方式公布,再加上当众点评和督促,给家长带来了压力和焦虑。而这种焦虑也会无形中传给孩子。
笔者认为,给家长打卡“减负”很有必要。首先,要对打卡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必要限制,区分出必打、可打和不必打等类型,不必每一项都打卡。其次,打卡内容和过程,应突出重点,不必求全过细,宜简单化。再次,老师不要当众公布和点评打卡结果,以免形成攀比,给家长和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摘自《今晚报》
凡本版所采用稿件作者,请与本报编辑部联系,领取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