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2年11月21日

控糖要做好自我管理

本报记者 刘刚林

提及糖尿病,许多人认为糖尿病只是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寻常疾病,而不知糖尿病患者深受疾病之苦,非常煎熬。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为“教育保护明天”。记者就糖尿病的危害、如何进行自我管理等问题,采访了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研究生、住院医师马梅芳。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世界约有4.22亿人患有糖尿病,每年有150万人死亡直接归因于糖尿病。糖尿病已成为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是导致失明、肾衰竭、心脑血管事件和截肢的主要病因,危害仅次于癌症,疾病负担沉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可以帮助患者规范降糖治疗。”马梅芳说道。

血糖不达标的危害有哪些?马梅芳说,空腹血糖水平越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越高;随着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风险增加;血糖水平升高,慢性肾病发生风险增加;糖化血红蛋白越高,糖尿病并发症危险性大大增加。

马梅芳说,目前可以明确的是,血糖监测是了解患者病情、评价治疗效果、指导饮食及用药的重要手段,是优化血糖管理的基础。自我血糖监测是评估血糖控制的基本手段。

那么,如何自我血糖监测?马梅芳说,很多人认为血糖监测=测空腹血糖,这是非常片面的。其实,只有通过多时点血糖监测,才可以得到全天的血糖变化信息,了解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及时发现高血糖和低血糖,为调整饮食及用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患者血糖安全、平稳达标。

空腹血糖:指禁食8-12小时后于次日早餐前(通常不超过早晨8:00)所测的血糖。主要反映基础血糖水平,也可间接反映人体基础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还可以帮助调整睡前药物剂量和(或)加餐多少。

餐前血糖:通常指午餐前血糖和晚餐前血糖,而早餐前血糖习惯上称为空腹血糖,但二者并不完全等同。餐前血糖有利于发现低血糖,指导患者调整进食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的量。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得的血糖,包括早、中、晚餐后2小时的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能够了解饮食及用药是否合适,指导调整饮食及用药。

睡前血糖:反映机体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睡前血糖是为了指导调整睡前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的用量,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确保患者夜间的安全性。

凌晨血糖:凌晨2:00-3:00点血糖是一天当中人体血糖的最低点,监测凌晨3:00血糖有助于发现夜间低血糖,鉴别清晨空腹高血糖的原因,是由于黎明现象(降糖药物用量不足),还是由于苏木杰反应(降糖药物过量、导致夜间低血糖后血糖反跳性升高)。这两种情况尽管都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但临床处理截然相反,前者需要增加药量,后者则应减少药量。

随机血糖:一天当中任意时刻测得的血糖值。以了解机体在特殊情况下对血糖的影响,如进餐的量与质、饮酒、劳累、生病、情绪变化、低血糖反应等。

为什么说糖尿病门诊随诊很重要?马梅芳说,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UACR(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血肌酐测定(计算eGFR)以评估糖尿病肾病,根据UACR大小确定每年复查次数从1次至4次不等,规律随访和以降糖、降压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可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预后;2型糖尿病在确诊时就应该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随后至少每年筛查1次;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常规进行下肢血管病变的筛查等等。

综上所述,定期内分泌科门诊随诊(血糖控制平稳时每3个月1次,控制欠佳或出现明显症状时及时就诊),完善血脂、心肌、肝功、肾功、离子、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眼底及周围神经病变筛查及评估,可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糖尿病并发症情况,有助于调整降糖方案,尽早给予糖尿病并发症系统治疗,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马梅芳提醒,为了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充分运用医院“线上问诊”平台,由6名主任医师全天候轮流坐诊,尽可能满足糖尿病患者看病问题,“糖友们”可关注州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线上免费咨询血糖管控等相关问题。

--> 2022-11-21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81196.html 1 控糖要做好自我管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