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黄色有多重含义。但在中国传统色里,黄色是令人尊崇的五正色之一。中国人生来有着黄皮肤,脚踩厚重沉默的黄色土地,在明亮的黄色日光中,延续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黄色自古与中国人有着血脉相连的亲近,黄色丰厚如大地,奔腾如黄河,像一本大书,值得我们细细探寻。
《说文解字》对“黄”字的解释为:“地之色也。”我们祖先造字时,经常是从具象开始逐渐抽象的。《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是东汉时期人,这时距离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字——甲骨文已相当遥远,最初的“黄”字也是指大地的颜色吗?
甲骨文中“黄”的字形,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腰间佩戴了一块玉。有学者据此认为,“黄”最初指的是古玉佩的象形,本指黄色的玉石,后来才泛指黄色。还有一种观点,说黄色是光明与太阳的象征,古代《释名》一书说:“黄,晃也。”晃就是日光,这里的黄代表日光色。
究竟哪一种说法才可信呢?岁月漫漶,造字者的本意已模糊不清,然而作为一个农耕民族,中国人的生命与黄土地历来最为亲密,没有土地,就没有粮食和花草树木,人也就无法生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说文解字》中对于“黄”的本义解释最符合中国人的常情常理。黄帝的得名,据说也与此息息相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生于黄土地,长于黄土地,成为部落首领以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最终他和炎帝成为华夏文明的始祖,我们也都是炎黄子孙。他生命的高光时刻及其统治区域,都在黄河流域。而在五行之中,黄色对应的是金木水火土之中的“土”,对应的方位是东南西北中的“中”。这也契合了“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的史料记载。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以“黄”命名的“黄河”,最早古籍中被称为“大河”或“河”。《尔雅·释水》(成书于战国或两汉间)说:“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意思是河水源头清澈,但中下段颜色变黄了。“黄河”一词大约出现在西汉,但没有被广泛认可;普遍看法是,正式以此为名已到了唐宋时期。黄帝曾经耕耘过的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黄河也是中国人的“母亲河”。
黄色是温暖的颜色,也是大地之色、丰收色彩,给人以愉快、辉煌、温暖、希望、活力的色彩感受。黄色在中国古人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也一度成为皇家专属的帝王色。周代,黄钺为天子权力象征,《尚书·周书·牧誓》中提到“王左杖黄钺”,说周武王战前动员的时候左手持黄金(也有说是黄铜)为饰的斧。汉武帝时期,颁布《太初历》,改正朔、易服色,崇尚黄色,这就是“汉尚黄”。正如上文所说,古时五行对应五德,黄色对应“土”,代表“中央”位置,汉代崇尚“土德”,所以崇仰黄色。据说汉武帝是第一个穿上黄色龙袍的皇帝,但当时民间亦可以用此色。直到隋唐时期,黄色才成为君主独享颜色。《唐六典》载,隋文帝杨坚的黄袍,色为柘黄,是用柘木汁染的赤黄色,这种颜色在月光下能呈现出略带赭红的光泽。
能染出黄色的草木很多。栀子的花朵纯白无瑕,果实却是橙黄色,用其汁液可染出鲜艳的黄色,也就是明黄色,栀子也成为历史最悠久的草木染料之一。栀果的染色功能今天仍广泛使用,它是食用黄色素的重要原料。郁金染出的黄色,更接近金黄。郁金是中药材,染出的衣物具有一种特殊的香气,因此在唐代成了年轻女性的宠儿,唐诗中有“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烧香翠羽帐,看舞郁金裙”之句。
以黄为贵的,不只服装,还有纸张。自魏晋至唐宋,黄纸最为盛行。黄纸又称檗黄纸、黄麻纸。是将麻纸以黄檗树皮的汁液染成,文人们争相追捧,常用来写经、摹帖;皇帝常用来书写诏书,科举甲科进士及第者的名单均用其书写,“黄甲”“金榜”之称由此而来。它纸色黄匀,庄重典雅,还能防虫蛀。用黄纸写字写错了,可以用雌黄涂改修正。雌黄是一种矿物颜料,常用于绘画;后来就引申为形容一个人不顾事实,随口乱说甚至随意改口,代表人物就是西晋的王衍,因此也留下一个成语“信口雌黄”。
传统色中,还有一种浅黄色:松花色。那是如松树开花时花粉的颜色,一种轻轻淡淡、盈盈如梦的鲜嫩黄色。古人在松花开时的春季,于树下铺展布匹,摇动松枝,顿时如漫天金雪撒落,那场景美丽又迷幻。
色彩在世间流转,黄色始终居于中国传统色的中心。无论哪一种黄,无论以哪种形态存在的黄,在黄皮肤的中国人心里,黄色始终与大地同在,让人俯首敬畏、世代称颂。 ——摘自《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