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2年11月13日

专家建议:息肉有良有恶 定期体检是关键

本报记者 刘刚林

胃息肉、胆囊息肉、肠息肉……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体检,但体检报告中的各种“息肉”让很多人十分焦虑。

那么,身体各部位大大小小的“息肉”要不要治,会不会癌变呢?近日,记者采访了临夏市人民医院消化肝病科主任医师周海莲。“身体长息肉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息肉是人体黏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像个小肉疙瘩。上到鼻腔、声带,下至胆囊、直肠,凡是有黏膜的地方都可能生长。”周海莲说道。

周海莲说,有些息肉是因黏膜组织受到炎症刺激而产生,此外,息肉的产生也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有关。长期大量食用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或者长期饮酒,都有可能在胃肠或其他相关部位产生息肉。“有人认为息肉是癌症的前兆,其实,不是每块息肉都会癌变。一旦发现息肉,应根据不同部位的息肉,在医生指导下区别对待和诊治。”

当体内出现了息肉,到底该不该切除呢?周海莲表示:体内的息肉是否需要切除,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对待这3种常见的息肉类型,可能解决的问题也不同。

胃息肉

形成原因主要有3点:1.HP感染和慢性胃炎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常见原因,胃黏膜在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下,胃上皮细胞过度再生,导致息肉的形成,特别是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2.长期应用具有抑制胃酸作用的质子泵抑制剂,可使人体处于低胃酸状态及胃泌素血症,增加胃息肉尤其是胃底腺息肉的发病率;3.胆汁反流入胃可导致胃黏膜的炎性反应,大量胆汁可破坏胃内的酸性环境,从而形成胃息肉。

周海莲说,胃息肉的治疗方法取决于胃息肉的大小和类型。对于有症状的息肉,应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而临床上的胃息肉大多数无症状,对于这些无症状的息肉,治疗方式取决于其是否有癌变倾向。若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需手术切除;若无癌变风险或癌变几率很小,可以不用特殊治疗,观察随访即可。

胆囊息肉

形成原因主要是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有关,另外,胆固醇代谢紊乱、长期饮食不规律、肥胖等也与胆囊息肉的发生息息相关。

周海莲说,无症状胆囊息肉主要以调节饮食习惯,增加锻炼为主,并随访观察。但如果出现胆囊息肉直径>1cm,息肉基底宽广,单发息肉,息肉合并结石等情况要特别注意,应行胆囊切除术,以防癌变。

肠息肉

形成原因主要有3点:一是慢性炎症刺激。大便中粗渣长期停留和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性肠道疾病,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二是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三是不良生活习惯及其它疾病控制不理想等均可促进息肉形成。

周海莲说,肠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与非腺瘤性息肉两大类,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混合腺瘤,具有易癌变倾向,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就属于此类;非腺瘤性息肉包括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一般无癌变倾向。一旦发现肠息肉,一般都建议尽早切除。

周海莲建议,如果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可考虑进行遗传咨询,并建议在50岁或更早开始定期筛查肠镜。家族性息肉病则建议青少年时期开始定期肠镜筛查。如果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习惯改变,便中带有黏液甚至黏液血便,腹胀、腹痛、消瘦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周海莲提醒,息肉易复发,通常息肉切除后半年到一年内应复查。如果风险高的息肉,则需在3个月后复查,具体复查时间要看息肉大小及病理结果而定。对于息肉,大家不必过于担心,但也不能忽视,一定要注重日常体检,及时发现,及早治疗。

--> 2022-11-13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80642.html 1 专家建议:息肉有良有恶 定期体检是关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