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2年11月11日

茶 趣

◇曹丽娟

书茶相伴,相得益彰。告别工作的忙碌,重寻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再回首,还有那么多的想读而没有读的书,叹息不读书的日子是那么的空虚。如今,一册在手,一杯在侧,一书一茶,缺一不可,沉浸在字里行间,品味甘醇。有书有茶的时光,也是那般的恬静、充实、美好。

我本是性情中人,时常是有朋相聚,一杯清茶,谈古论今,不亦乐乎。尤其是在上班期间,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沏茶,一杯酽酽的茶置于桌上,热气腾升,香味扑鼻,才算是一天的工作开始了。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四十多年,直至退休。

虽然喝茶多年,但我还是不懂茶,更不知茶中的功夫。后来受到一位讲究茶道朋友的影响,自己也悄然有了一点改变,喝茶时茶水分离,杯中茶水喝尽,再冲二泡三,慢慢品咂,唇齿留香。

我无暇研究茶中学问,更无才传播茶道文化,喝茶本随性。自己从与茶结缘的生活中,获得了无限的趣味,写出来与茶友分享。

追茶访胜,回顾我之前所到之处,无不与茶结缘。记得第一次是九八年去庐山参加全国报业人事管理会议,乘其休会期间,我寻访了庐山远近闻名的制茶能手陈明标,并和他一道前往茶山,参与了采茶、制茶的全过程。他告诉我,“采茶时间很严格,前三天是宝,后三天是草,指的是清明前后三至四天,采茶是一芽一叶,此为特级茶,之后一芽二叶为云雾一级茶,再往后就是春茶,越往后茶的质量也就依次下降了。”老陈说特级茶和一级茶一年只能采一次,只有树梢上的嫩芽才能入茶,每亩茶叶焙干后也就15公斤左右。茶叶采来后,一般要经过杀青、二青、搓条、做亳、烘干五道大工序。加工温度要适中,翻茶速度要均匀,这样做出的茶,春茶墨绿,秋茶青绿,特级茶多有嫩枝,呈淡绿色且香冽持久,滋味甜醇。后来我有机会去了杭州、安徽等地,分别寻访了盛产龙井的茶山,久负盛名的黄山毛尖科研基地,还追寻了云南的百年古茶树。就这样,我不管走到哪里,每次都是十分惬意和充实。如今仔细想来,我去过的这些地方,大部分是产茶的地方,缘由也是与茶乡有约。

恋茶养心,乐在其中。有人喝茶,追求极致,非名茶不买,非古树茶不喝,但我觉得人各有志,生活条件更是千差万别,自己喝茶的初衷,本来就在茶道功夫之外,自然就不会强求茶叶本身品级的顶尖和茶器的古朴精美。就茶叶而言,生茶也好,熟茶也罢,我不管红、绿、白、黑,跟着感觉泡,自由自在地喝,一茗在手,亦浓亦淡,喝久了,那舌尖的涩,舌中的苦,舌根的甘,舌底的津,实则苦尽甘来,就像自己从乡间小路走来的泥泞人生,渐渐地觉得,自己似乎有了茶人合一的感觉,在茶中沉淀了思想,淡定了心态,滋养了身心。

一杯茶,也有人间的欢愉和美好。它飘散着热气,呈螺旋袅袅蒸腾上升。但是再好的茶,你喝着喝着就淡了,让人感觉浓浓的茶香时光太短,令人可惜。

记得我的老父亲在世时,四方邻居,都时不时来家里小坐。那时乡镇是每三天逢一集,只要是逢集日,家里定是人客满座,他们不管是赶集顺道的,还是专门绕道而来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来就是奔着老父亲的那口罐罐茶而来。那时也没有什么名贵好茶,只有供销社里供应的老伏茶和砖茶,他们围坐在当时来说还算精致的铁火盆旁,熬上罐罐茶,就一口常备的干炒面,论四方新闻,聊家长里短,嘘寒问暖,其乐融融。自父亲去世后,远近的乡邻走动少了,这杯酽酽的茶也就慢慢地淡了。再后来若遇老父亲生前茶友,他们怀念的不仅仅是父亲的善良、热心和好客,还有那浓浓的罐罐茶。如此也让我感悟颇深。

难怪明代陆佚仁在《归乡》诗中说自己辞官回家,坐在老屋生一团忽明忽暗的炭火,煮水烹茶,四周寂静,耳闻村巷熟悉的乡音,看天边月光摇曳,茶淡火熄,人寂静,心如止水。这世间的事,也如若一场花开,春天所有的花都开了,开得妖娆,开得浓烈,开到暮春就淡了,一夜风雨,花落一地,香气也如茶渐渐地淡去。你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曾经的得志与失意,迷茫与困惑,还有诸多的人和亊,不也是如茶一样,随水慢慢地淡去了吗。好茶越泡越淡,但再怎么淡的茶,也有隐隐的茶味,有别于白开水,浓是一种稠度,淡是一种意境。

--> 2022-11-11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80509.html 1 茶 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