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麒
巍巍太子山下,传颂着这样一位村支书:他是和蔼可亲的邻家大伯,也是吃透政策的农家“智多星”,更是上管村民增收、下劝夫妻和睦的乡村“总管”。
他,就是临夏县掌子沟乡达沙村前党支部书记马祎,人们都称赞他“小支书,大情怀”“小人物,大形象”。
“马书记在工作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了如指掌。”“他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把我们反映的困难时刻记在心里。”……达沙村干部群众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折射出了马祎近三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态度,反映出了他真真切切的为民情怀。
地处临夏县偏远山区的掌子沟乡达沙村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四季如画。走进该村,可以看到崭新的农家院、村文化广场、村小学、幼儿园,一排排养殖大棚错落有致,宽敞的乡间道路和干净整洁的环境卫生让人眼前一亮。
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作为达沙村党支部的“班长”,马祎深知只有个人能干了,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支持,才能把群众的事办好。
为此,马祎重视个人党性修养和政治素养的锤炼,带头从电视、网络、文件、报刊上学习党的理论政策充实自己。为了把全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他创新“村民知情大会”,定时召开例会,为全村群众搭建“谈话说事”的平台。
达沙村现有7个社238户1175人,居住着回、汉、东乡、藏、撒拉等多个民族。马祎一开始就明白,想要改变达沙村贫穷落后的现状,第一步就是“破冰”民族关系,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发展的基础。
为此,他通过邻里之间共宰一只羊“吃平伙”的方式促进邻里关系,让村民互帮互助,以解决困难的方式促进村民交流……类似的事情做了多少,马祎自己也说不清楚,但他深知,达沙村各民族群众已经亲如一家,拧成了一股绳。“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实现长足发展。”马祎说。
在脱贫攻坚时期,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马祎挨家挨户察访民情、谈心交心,跑遍村上的每个角落,因户因人制定了实施脱贫发展计划:组建成立种植养殖合作社,落实精准扶贫贷款、产业扶持资金、妇女小额贷款等到户资金;动员群众发展当归种植,蜜蜂、獭兔、牛羊养殖;引导群众外出发展牛肉拉面等餐饮服务业;帮助群众改造危房摆脱“穷窝”……
短短几年时间,全村危旧房改造覆盖面、自来水入户率、水泥路通户率、电网覆盖率、宽带网络入户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六个100%”。2015年,整村实现了脱贫。
脱贫以后,马祎没有停止向前奔跑的脚步。2016年,他争取项目资金,带领群众实施了草鸡养殖场、大门改造、圈舍改造、太阳能路灯安装、花卉行道树栽植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如今,“家在林中、人在花中”的秀美画卷,已成为达沙村的真实写照。
2017年,达沙村被评选为“全国文明村镇”;2018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甘肃省卫生村”;达沙村党支部被评为“甘肃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马祎个人也获得了“陇原先锋岗”、首届“临夏好人”称号、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感动甘肃“陇人骄子”、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如今,马祎虽然已经退休,但他所在的达沙村在发展中持续奋进,迈向乡村振兴的步伐不断加快:
——党建引领全面发展,新建220平方米的村委会,配备宣传栏、回音壁、综合办公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办事;
——大力推进农村党支部标准化,推广应用“甘肃党建”信息化平台,村党支部“三会一课”落实率达100%,促进了达沙村的全面发展;
——教育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投资10万元新修建幼儿园1所,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就读率100%,投资5万元修建了达沙村卫生室,全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00%;
——民生保障更加完善,对全村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做到了“应保尽保”,兜底保障和养老保险政策使困难群众、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老无所养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
一项项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村干部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得益于全村各族群众的团结奋斗。马祎和如今作为村班子的“领头羊”们,带领着全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让达沙村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华丽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