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刚林 通讯员 杨爱玲
仪仗队、膏药灯……近日,记者走进和政县城关镇龙泉村,只见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一幅幅关于秧歌主题的浮雕作品跃然墙上。长约70多米的墙壁上,从右到左,按照秧歌进场的顺序,“四大新郎”“小毛驴”“旱船”“锣鼓队”等依次入场,只要是秧歌里有的角色,在这里都可以看到。
最近,城关镇龙泉村92岁的谢登科一有空便来看秧歌浮雕。“以前,秧歌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现在新农村建成了,墙壁上都雕刻上了秧歌,一出门就能看到。我还经常给孙子们说,一定要多学习,多看这面有秧歌的墙壁,了解和政的文化、历史。”谢登科说。
秧歌,亦称“社火”,始于明,盛于清,演变于民国,发展于建国后,是和政县汉族群众在正月初三至十七用来闹新春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和政秧歌历史悠久、艺术独特、组织紧密、技术娴熟、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既有传承传统,又有创新立意,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临夏地区乃至全省独树一帜,是该县汉族群众在春节期间最喜爱的一种文化活动。
文化墙上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道具,都以浮雕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一个个动作、表情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有趣。除了秧歌中的人物,创作者也把正在认真工作、忙着拍摄秧歌表演的新闻记者刻画在其中,让人身临其境。
“县上在龙泉村精心打造和政秧歌文化墙,不仅让广大群众更方便地了解和政秧歌,也为打造文化和政、加快旅游步伐、推进乡村振兴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和政县民俗博物馆馆长卜永强说。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和政县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加大投资力度,全力支持文化产业,使秧歌发展日新月异,队伍也逐渐壮大,人们看秧歌、拍秧歌、写秧歌、画秧歌的热情不断高涨。
陈学义是和政县秧歌传习所的主人,也是和政秧歌的州级非遗传承人。因为喜欢研究秧歌,深爱秧歌艺术,多年来,他孜孜不倦、不辞劳苦,一直奔走在搜集和整理和政秧歌相关资料的路上。在他的秧歌传习所里,记者看到了一大摞被他保存完好的关于和政秧歌的老旧照片和影碟,还有很多文献资料。2017年,他的家被县上命名为“秧歌传习所”。如今,在龙泉村的墙壁上雕上了秧歌的表演过程,这让陈学义很是激动。他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县上对秧歌的支持力度很大,今年和政秧歌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这就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地参与秧歌、传承秧歌,使秧歌真正地得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