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4 民族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930)5910268 广告热线:181-3970-6296






2022年09月07日

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访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崔海洋

本报记者 张姝

先后担任村文书、村委会主任、副镇长等职务,在他的带领下,永靖县刘家峡镇城北新村成功创建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全省最美庭院示范村、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全省东西协作示范村,获得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等称号。他,就是永靖县刘家峡镇城北新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崔海洋。

面对来自全县12个乡镇35个村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崔海洋敢于攻坚克难、创新谋划,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使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肩扛责任催奋进、海洋胸怀为人民的时代赞歌。

感恩为民:要有百炼成钢的历练

今年50岁的崔海洋自幼丧父,当年因家境贫寒放弃高考后选择务农,村干部见崔海洋好学上进、有事业心,鼓励他振作起来,在村上干一番事业。1996年6月,崔海洋经组织培养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又被聘为村文书,成为一名村干部。由于工作出色,责任心强,2003年被任命为永靖县刘家峡镇红柳村党支部书记,负责该村无公害蔬菜温室大棚项目。为了干好工作,他曾自费到山东寿光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及种植技术,学成归来后,带头承包了11座大棚,引进外村种植大户,带动群众发展草莓、圣女果等特色蔬果产业,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培育经验。

在2008年村委会换届中,群众一致选举崔海洋为红柳村村委会主任。在此期间,他始终未曾放弃学习,白天全力干工作,晚上坚持学习文化课,还参加继续教育和自学考试,先后取得了大专及本科学历。2012年,通过乡镇公务员考试,他成为了一名乡镇基层公务员,并从包村干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默默扎根在乡村基层一线。2015年,为完成城北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征地工作,崔海洋夜以继日入户动员,导致胃病加剧,住院治疗时将胃部部分切除。出院后他没有休息,立马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因工作业绩突出,2016年被选任为刘家峡镇副镇长。

凝聚人心:要有铁一般的信仰

城北新村作为永靖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点,于2016年5月开始建设,历时2年建成竣工,集中安置了来自全县东西山区村的1209户、4680名群众。人心怎么聚、群众怎么富、新村怎么治是摆在乡村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2018年,崔海洋来到城北新村担任包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曾有同事问他:“这么大的一摊子事,这么多的人,靠什么来发展?”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从一个农民到村干部再到一名公务员,靠的就是铁一般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仰,发展城北新村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让群众相信党,相信党的政策。”他从副镇长岗位转换为城北新村党委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成为城北新村的“主心骨”。在村民们实现整体搬迁入住后,他带领村党委研究确定了“党建引领、和谐和睦、宜居宜业、新村新貌”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创建“幸福城北聚民心”党建品牌,建成该县第一个村级党员教育基地和第一个村史馆。

稳住人心:要有铁了心的实干

2019年10月的一天,村民朱良东找到崔海洋说:“全村人均土地只有0.6亩,我们几辈人之前在大山梁靠种十几亩地的庄稼吃饭,现在这点地我们吃什么、喝什么?大家都在议论,回山上去起码饿不死。”

正是这句“起码饿不死”深深刺痛了崔海洋的心。易地搬迁难,难就难在群众如何致富。崔海洋和村党委班子成员一起商量城北新村发展致富产业的问题,白天开会、晚上查资料,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最终大家一致决定:土地不再分到户,绕开分散种植普通农作物收益低、难成规模的困境,发展产业园搞特色林果种植。

目标确定,说干就干。他东奔西跑,多方协调成立了雾宿山“党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抱团发展,合作社按照“保底分红+劳务收入+收益分红”的运营思路,将全村耕地确权不确地、折股量化,发展规模种植,增加群众收入。

顶着瑟瑟秋风,崔海洋信心满满地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种下了200亩桃树苗。可是第二年春天,所有树苗都半死不活,群众又开始嚷着“上山”。他就是不甘心,专门带上土壤样本到省农科院检测成分,发现酸碱度有问题,不适宜苗木生长。面对群众的质疑,他暗暗给自己鼓劲:“人可以改造,土壤也一定能改良。”经过反复摸索调研和邀请专家指导,他带领群众改良土壤重新种树。次年春天,桃园绿意盎然,成活率达90%以上,之前所有的疑虑烟消云散……

这几年,崔海洋先后争取各级项目资金2600多万元,种植蜜桃850亩、葡萄450亩、芦笋100亩、金银花500亩,建成黑木耳生产大棚154座,城北新村产业园的水蜜桃、葡萄、黑木耳成了抢手的网红特产。2021年合作社收入达160多万元,吸纳本村50岁以上劳动力120多人。同时,积极协调争取光伏扶贫项目,让群众增加了一份“阳光收入”。还在村上建成了2座就业工厂,成功引进外地企业入驻。组建劳务服务公司,实现了每户2人及以上稳定就业目标。经过一番“硬核”操作,群众都说他“攒劲”、靠得住,再也不提“上山”的事了。

理顺民心:要有吃铁砣的决心

在发展的过程中,崔海洋敏锐地意识到,“富口袋”的同时一定要“富脑袋”,只解决群众的收入问题还远远不够,必须下决心加强村级治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理顺民心,才能为新村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崔海洋学习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推行网格管理,将全村划分为10个网格,让100多名党员担任网格员,时时掌握村情民意,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成立城北党员先锋队,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水电维修、道路抢修、环境美化、疫情防控等工作,依靠网格化管理,实战化检验加强了村级治理能力。

同时,他动员老年人组建秧歌队和傩舞队,全民参与的氛围瞬间充实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在平时,村上还组织群众开展广场舞表演,经常邀请各类团体到村上演出,他自己也会时不时为大家唱上一段“花儿”,这一舞一傩一秧歌,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巩固了新村治理的大好局面。

经过不懈努力,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搬迁之初的7048元增长到现在的1305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70万元,城北新村成为当地易地扶贫搬迁的一张新名片。

采访时,载誉归来的崔海洋向记者分享了赴京接受表彰的经历和感受,他说:“我将以此次殊荣为新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积极工作,全力以赴把老百姓的烦心事、揪心事办实办好,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里,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 2022-09-07 ——访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崔海洋 2 2 临夏民族日报 content_76887.html 1 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