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天空湛蓝清新,河湖鱼翔浅底,大地遍染绿色……这是建设美丽临夏的美好蓝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城更靓”,这是临夏走出的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编制完成《临夏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全面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高起点谋划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循环农业、中医中药、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十大生态产业,扎实开展美丽城市(县城)规划建设十大行动,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完成植树造林185万亩,连续5年完成大气、水环境质量考核目标,潜心绘就了一幅美丽的绿色画卷。
从“地膜回收”到“湿地修复”,从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到纵深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和农村“三大革命”……如今的临夏,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势头正旺,绿色已经成为临夏经济社会发展最浓郁的底色,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建设以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为重点的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把临夏打造成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先行区”“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临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州第十三次党代会对生态建设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都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
我州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境内山水资源丰富,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在迈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征程上,一如既往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好母亲河是临夏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州打造“五个区”、建设“六个临夏”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更是建设美丽临夏的主旋律。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崛起之路……要想实现美好的愿景,不能坐而论道,只能起而行之,而且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我们只有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先行区为牵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出发点,保持战略定力不变、工作思路不变,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全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工作矩阵,努力实现生态功能提升、资源节约提效、环境治理提质,才能守住生态文明红线,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先行区,就要坚持保护与治理并举。争取实施一批流域治理、水土保持、防洪减灾、污染防治、节约用水等方面的重点项目,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构建“三板块、一屏障、多流域、多节点”的生态保护和修复空间格局;开展“国土绿化·守护母亲河”生态建设行动,争取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打造森林城市、公园城市、海绵城市。
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先行区,就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紧盯重点区域、行业、时段和因子,强化污染天气应对和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提升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大土壤污染环境监管力度,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
打造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先行区,就要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落实碳强度和碳排放总量双控制度,强化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发展生态绿色产业,扩大新能源推广使用;建立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科学划定生态产品开发范围,推进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化;引导全社会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倡导形成勤俭节约、低碳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市、示范单位。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保护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全州上下唯有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持续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让临夏蓝天常驻、青山常在、碧水常流。